中东欧疫情报告与评估(2020年10月11日-10月12日)

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100期专刊:

知名专家学者评述报告的成就与前景

 

吴白乙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理事长):

世界是大的,但也是小的。它有如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每一个大小不一、生性不同的民族与文化聚合体都是其“生物链”的一环而不可或缺,需要认识、理解和尊重,进而达到保护、持续的目的。然而,长期以来的国际问题研究多以关注大国、大事为导向,忽视对小国、小事的研究和投入。实际上,小国、小事也是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体系循环中的构成,而且在大国竞争与格局转化过程中时常起到“引子”和“风向标”的作用。如果说欧洲是全球兴衰变幻的历史之镜,那么中东欧地区则可能成为遇见人类未来的“磁力场”。在这里,理想与制度探索几曾反复,外力的作用起伏跌宕,文明的交汇频繁丰富,发展的足迹混杂复合。如今,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给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更涂上一层悲壮行色。面对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中东欧国家仍在不断作出多样化的反应,既有鲜明的务实性考虑,也有基于自身特殊地位的超越性思维,核心价值终究还是维护其“自在”、“自主”和“自觉”。对于任何外部观察者而言,务必要对此保持起码的清醒,才能体会到“小”的精明和美好,对“以偏概全”、“以大化小”的冲动产生冷静的“制动”意识。正因如此,我对《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刊出100期表示特别的赞赏与恭贺。不仅在于它是在克服疫情带来的各种困难与不便中一期一期做起来,订阅用户已达5600个这些“硬指标”,而且更在于它创设了连接中外学术前辈、大家和同侪的交流平台,让我们对“小世界”有了更加细致、深入的认知和评判,对把握“大世界”的走势提供了更为扎实和理性的前提。再次感谢所有的策划人、作者和参与者,希望大家沉下心来,“以小见大”,把中东欧研究推向新的高度,获得更大的影响,同时吸引和造就更多的新人。

 

周弘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学部主任,中国欧洲学会会长,欧洲研究所原所长)

由衷祝贺“17+1”智库疫情报告刊发100期,真心赞叹该刊突破5600订阅用户!在疫情阻断了国际交往的日日月月,来自中东欧的信息纷至沓来,将远隔千山万水的国度重新链接起来,提高了中国和中东欧人民之间友谊的温度,增强了中国和中东欧之间理解的深度。

祝愿这个智库平台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为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顺利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

 

黄平博士(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原所长):

全球抗疫还在持续之中,欧洲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新的一波或者反弹又起来了,新冠病毒大流行大蔓延成了2020年最大的一个变数,也为原来我们已经进入的百年未有大变局增添了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毫无疑问,这也给中东欧国家、欧洲国家和整个世界增添了不确定性,给中欧关系、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增添了不确定性。越是这样,越彰显人类恰恰更需要交流沟通、携手合作,越需要知识、智慧、毅力、耐力。从今年春天以来,全球抗疫和合作抗疫方面来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合作又成了一个新的亮点,无论是在共享信息,互通技术,还是实际的支援,彼此的声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都做出很多亮点,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从一开始就密切跟踪疫情与合作抗疫的走势,其反映在《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里,到现在马上就出满100期了,在此祝贺各位同仁之持续努力之外,再重复一下我们一直坚持的:疫情不分国界,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越是面对这样的新挑战、新对手,我们各国各地区各类民众和团体越需要携手并肩、合作抗疫,这样才可能把损失减到最小,确保人的生命与健康,并且,在全球抗疫持久战的背景下,还能逐步恢复正常的经济生产、社会生活、人际交往。这次全球抗疫也彰显了公共卫生、社会应急管理、社区的组织化程度、公民行为的互相配合程度,以及在科学面前人们应有的敬畏之心的重要性,彰显了世界确实正在进入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大变局之中。越是这样,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网络所做的这一件具体的工作也越显出它具有的意义。祝该系列报告越办越好!

 

田德文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副理事长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作为一种跨区域合作模式,是中欧合作框架下的中国与欧洲次区域之间的合作,可以成为中欧合作的重要突破口和增长点。如习主席2014年在北京会见保加利亚总统普列夫内利耶夫时所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欧关系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各自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中欧关系全面均衡发展。”在中国-中东欧合作框架中,智库合作与交流是重要内涵,近年来活动很多、亮点纷呈。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17+1智库网络克服困难继续开展工作。自315日起,17+1智库网络团队科研人员联合国内外专家学者,撰写《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对外发布,到现在已经发布了一百期。此报告坚持发布6个月,其中含中外学者专家评论近500篇,统计发布中东欧国家疫情相关各类信息2000多条,是17+1智库网络在疫情期间所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疫情报告的专家点评严谨深入,关于中东欧国家的疫情信息准确及时,《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得到广泛关注,发挥了智库舆论引导和信息发布的功能。这一项工作之所以能够长期坚持下来,除了我们17+1智库网络团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外,也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该报告虽然主题是“中东欧疫情”,但实际上所涉及的内容已经扩展到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关系等诸多领域,同时该报告也为国内外众多青年学者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我们本着“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精神,今后还会继续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更多的智库研究成果,也期待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

 

陈新博士中国社会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中东欧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学术委员、理事

“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从20203月起步,一路走来,现在迎来了第100期。3月欧洲发生了第一波疫情,随着疫情的扩散,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幸免。经历了初期的匆忙应对之后,疫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欧洲开始重启经济,开放边界,人们也争相享受盼望已久的夏季假期。随着假期的结束,新一轮疫情伴随着回乡的脚步开始扩散,现在甚至势头大有超过第一波之势。“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为我们了解中东欧乃至欧洲的疫情发展动向提供了一个窗口。

“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还为我们研究国际问题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看到了一些令人大跌眼镜的风景。

一是有色眼镜。作为常年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学者,我们对欧美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已经不陌生。但这次疫情,让我们更是深深地体会到,这个有色眼镜度数不浅。中国抗疫做出的任何努力,都会被用怀疑的眼光来解读,或者直接妄称是“假消息”。虽然事实总是在不断打脸,但有色眼镜始终摘不下来,或者根本就拒绝摘。

二是科学。新冠疫情是一场大流行病,新型冠状病毒是人类的共同敌人。但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我们在欧美看到的是各种意识形态和党派斗争的符号,科学反而成了遮羞布。人们可以为了拒绝戴口罩而举行罢工、罢课,但病毒是全然不搭理政治正确的。

三是生命。新冠疫情在欧美扩散,每个数字下面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受到病毒的伤害。生命权是最重要的人权,但遗憾的是,人权已经被绑架为政治工具,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情怀在欧美疫情中流落于空想。

“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也为我们研究欧洲打开了一个窗口,提供了一个疫情下活生生的立体视角。欧洲各国采取措施封国,旅行中断,要素流动中止,单一市场受到冲击。为了尽早重启经济,在疫情没有完全清除的情况下进行解封,而由于各国措施不一,导致疫情反复,蔓延成现在的第二波疫情冲击。疫情下的欧洲,我们看到的是成员国和欧盟层面的多重博弈。一方面民族国家的领导力得到加强,另一方面欧盟因没有获得公共卫生领域的授权而无法实施防疫抗疫工作,直接影响政策协调的效率和效力。但疫情的冲击又不仅仅限于公共卫生领域,各国的封国措施和经济社会救助方案,直接影响到单一市场的完整、竞争秩序的维护以及要素的流动。“危机中前行”的欧洲形象再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

“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100期之际,我们的心情也很复杂。这一观察中东欧和欧洲的窗口,我们希望继续开着。但尽早战胜疫情又是我们的心愿。通往疫情后的世界之路还不很确定,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离开全球合作,这条路肯定走不远。我们期待尽早地能够以另一个系列报告的方式共同走进疫情后的世界。

 

冯仲平博士(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学术委员会委员

前不久,新加坡前外交官马凯硕在其新近完成的《中国赢了吗》一书中写道,“中国面临的艰难处境在于,它正在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被误解最多的国家之一。”而欧洲深受尊重的外交官罗伯特﹒库珀十多年前也曾指出,外交以及国际关系当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国与国之间相互不了解。他在《和平的箴言》一书中写道,欧洲人不了解别的国家,经常忘记了其他国家与欧洲不一样。我觉得他说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一遇之大灾疫使得智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近来通过线上与欧洲一些学者、官员、媒体人士就欧洲和中欧关系、欧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较多讨论。每次讨论之后,我都觉得智库肩负的担子越来越重。

今天喜逢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满100期,可喜可贺。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合作网络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完成了100期的中东欧国家疫情评估报告,既值得祝贺也值得学习。

    中欧关系,我总的看法是,在大国关系当中,包括在中国外交当中,既重要又复杂,值得智库、高校以及其他研究机构投入更多的人员和更大的精力来研究。

    为什么说中欧关系重要呢?我想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一体化的欧洲,在国际上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在当前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遭受疫情冲击的情况下,大家意识到,整个国际经济格局中还是东亚、欧洲和北美三足鼎立的态势。这就是欧洲联合的一个结果。我们还讲全球经济治理,在这个方面,贸易治理、发展治理,这些方面欧洲都是一支很重要的力量。从根本上来说,欧洲通过战后几十年的一体化奠定了其力量的基础。尽管遭到了很多挑战,比如英国脱欧,但是总体来说联合的方向没有根本性逆转。

中欧关系之所以重要,还有一点就是在整个大国关系中,欧洲所持有的特殊地位:一方面是美国的盟友,但同时希望和中国保持合作。今年美国总统大选之后不论谁入主白宫,欧洲国家的上述立场还会保持。在对俄罗斯的问题上,法国、德国这些国家也在根据自身的利益,逐步调整对俄关系。总之,在美国大肆炒作中美新冷战的背景下,欧洲的立场十分重要。

    与此同时,中欧关系也越来越复杂。欧盟以及一些成员国对华的认知已经发生明显变化,认为中国的发展对它们构成了竞争压力,既包括经济、高新技术方面,也包括中国的治理模式。所以,欧洲对华政策也在相应的发生变化。与美国对华政策不同,欧洲不是一刀切、简单化,不是遏制,我认为是合作、竞争,还有防范,也可以叫保护。总体上和中国保持接触,但是防范的因素在加大。好多人感觉到欧盟也好,法、德也好,对华的态度比以往要强硬。这个感受是客观的,强硬的原因就来自于除了合作以外,竞争的成分,还有防范,确实是在增大。中欧的实力对比正在比较快的发生变化,这是一个结构性的变化。基于这样的结构性变化,欧洲对华政策呈现合作、竞争加防范的态势,估计今后还会保持。

中东欧国家在冷战结束后开启了回归欧洲、加入欧盟的历史进程。对于中东欧国家来说, 回归欧洲的大门是敞开的,但加入欧盟并非容易。与此同时,中东欧十几个国家入盟对欧盟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近年来,中东欧国家在难民问题、对美关系、对俄关系等方面都与欧盟以及法国和德国等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在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之前,欧盟曾经有过几次扩大。但中东欧国家对欧盟的影响可以说最大。

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也引起了一些欧盟国家的关注或者忧虑。比如“17+1”被认为是中国对欧洲实行“分而治之”。中东欧国家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总体上持积极支持的态度。这也和西欧一些国家的态度形成明显差别。

我认为,中国与中东欧的关系是基于相互尊重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的。双方的合作是为了彼此共同利益而开展的。“17+1”合作机制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关系的发展。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该地区国家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从2012年至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贸易、金融、基础实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说明“17+1”合作机制是有效的。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来的,但该倡议追求的目标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只要中国坚持这一目标,“一带一路”倡议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就能够得到保持。未来,中国与中东欧可以继续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进行更多的合作。当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开展合作,共同参与合作项目,都要遵守欧盟的规则和条例。中国的“一带一路”合作要坚持透明的原则、绿色和环保的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时,中国与中东欧合作还可以吸引西欧国家作为第三方加入合作。中国与欧盟刚刚正式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这一协定的生效对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今年中欧有望于年底之前签署另一项重大协定,即中欧投资协定,这一协定将有助于进一步加深中欧经贸合作。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开展合作是中国与欧盟加强合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欧盟是一个拥有27个成员国的国家集团。中欧关系存在三个层面,这是中欧关系的一个重要特色。第一个层面是中国与包括法国、波兰、塞尔维亚等欧盟成员国的双边合作层面,第二个层面是中国与欧盟的次区域的合作层面,包括中东欧、南欧等,第三个层面是中国与代表欧盟整体利益的欧盟委员会等欧盟机构的合作。

中东欧国家与中国合作,并不是在中国和欧盟二者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如前面所述,中东欧国家近年来与欧盟在利益和价值观方面有分歧,某些国家如匈牙利、波兰甚至与欧盟出现紧张关系,但它们不会步英国的后尘、选择离开欧盟。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不会损害中东欧国家与欧盟的关系。

中国和中东欧的关系可能会对德国或法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关系比如贸易、市场等方面形成一种竞争。但这是一种正常的竞争。

根据欧洲对华政策的调整,以及整体中国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需要做什么呢?我认为,首先要重视和欧洲国家以及欧盟的沟通,一定要重视和欧洲的互动,不能让误解加深。竞争虽然不可避免,但双方应该努力把合作的部分做好,经济方面的合作,贸易方面的合作,金融方面的合作,投资方面的合作等等。同时,中欧有必要主动与欧洲加大在全球治理方面合作。在全球治理很多方面,欧洲国家非常重视中国,我们在国际上也需要多一些合作伙伴,欧洲是我们天然的合作伙伴,比如气候变化问题、全球经济治理、WTO改革、发展援助问题等,我们都可以和欧洲加强磋商和合作。在有明显不同和分歧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求同存异。总之,保持沟通,加强互动,扩大合作,求同存异。我觉得这是在发展中欧关系方面需要坚持的原则。

 

朱晓中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学术委员会委员)

今天,《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适逢100期,对17+1智库而言应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随着欧洲疫情的跌宕起伏,作为国内独有的专事欧洲疫情报道的公众号,《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也走过了一段不平凡道路。如同人们在讨论欧洲一体化时习惯使用“深化”与“扩大”这两个词汇一样,《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在内容的深化方面,从最初只报道疫情的现状及其影响,到目前很多文章时讨论疫情背景下的诸多欧洲问题,当然,17+1合作和更宏观的中欧关系是重头戏。在所涉及国家方面,疫情报告最初只关注中东欧国家状况,而现在,疫情报告已经涵盖欧洲绝大多数国家。正是智库报告的这种深化与扩大,其影响力自然不断上升和扩大,迄今订阅者已达5600众。当然,这种“深化”与“扩大”也反映了17+1智库疫情报告编辑团队的眼界和问题意识亦在不断扩大和升华。

《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不仅在第一时间给读者提供了欧洲疫情的现状、规模和影响,也促使人们深入思考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世界、欧洲,以及中国当下及未来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说,疫情报告功不可没。因此,必须感谢17+1智库,感谢疫情报告的编辑团队!也希望17+1智库团队能够审时度势,不断创新,为进一步推动17+1合作和中欧关系不断向前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库报告。

 

孔凡君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与“中东欧”关系的健康顺利发展,一定要有对这个地区史情和国情的充分了解的基础。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情况下,这一点尤其重要。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合作网络坚持不懈出版100期《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适时地搜集、整理了大量有关国家动态情况并做了相适的评估,不仅为决策者提供了决策参考依据,也给研究者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全国智库虽然遍地开花,但能扎扎实实地持续做好一件事的并不多,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合作网络,值得称赞,值得敬佩。

 

孔田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学术委员)

首先,我对中东欧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发布100期表示祝贺,我一直是报告的读者,也是报告的撰稿人。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想就疫情的第二波发展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进入10月以来,欧洲疫情的发展出现反弹,疫情第二波不期而至。109日,捷克新增新冠病毒感染人数8616人,创下单日感染人数最高记录。1010日,一些中东欧国家单日感染人数再创新高,波兰新增病例5300人,匈牙利新增病例1334人,斯洛伐克新增病例1184人,罗马尼亚新增病例3517人,保加利亚新增病例612人。波兰全国被列为疫情黄区。一些中东欧国家进入了疫情第二波,情况令人担忧。华盛顿大学卫生计量和评估研究所预测,如果目前的趋势得以继续,匈牙利将面临灾难性的形势,到年底新冠病毒疾病会夺取12500人的生命。6月布拉格曾举行告别新冠派对,数千布拉格居民在500米长桌享受美餐,庆祝战胜病毒。如今捷克为欧洲每10万人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每10万人有398人感染。第二波疫情来势凶猛,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对疫情的发展态势感到震惊。第二波疫情的到来表明,“后疫情时代”尚未来临,与病毒的的抗争远未结束。中东欧国家应对新一波疫情面临新的挑战。

疫情第二波将考验相关国家的应对之策。101日,斯洛伐克宣布进入紧急状态。105日,捷克再次实施紧急状态。一些国家重新限制人群聚集,但是未实施全面的禁足令。108日,波兰政府呼吁民众在手机上安装STOP COVID-ProteGO Safe应用软件,以协助医疗部门抗疫。目前中东欧国家学校已经开学,相关国家政府正在讨论学校的防疫措施。在流感季节之前新冠病毒第二波的来袭是对中东欧国家政府的严峻考验。

疫情第二波将考验国家医疗体系应对新冠病毒的能力。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国家医护人员感染人数有所上升,医疗部门可能面临人手短缺的问题。医疗物资的储备是否充足,医疗部门是否准备充分将影响医疗部门应对第二波疫情的能力。

疫情第二波将考验国家的恢复能力。在应对疫情和经济发展上保持平衡仍是中东欧国家面临的一大挑战。2020年包括中东欧国家在内的欧洲国家步入衰退已成定局,对第二波疫情的应对是否得当直接影响2021年的经济恢复能力。

疫情新一波也将考验政府与民众的沟通能力。在经历了第一波疫情后,一些中东欧国家出现了新冠疲乏症,部分民众对新冠病毒持怀疑态度,对政府实施的新的防疫措施有抵触情绪。说服这部分有抵触情绪的民众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疫情第二波也是对民众的考验。Covid-19无疑是百年未有之大瘟疫,要控制疫情需要民众的合作与配合。民众的自律守法,甚至为了防疫改变生活方式,对遏制病毒的传播至关重要。

疫情第二波将考验欧盟的协调应对能力。在经历了新冠病毒爆发初期的迟缓应对之后,欧盟应当可以从容应对第二波的病毒来袭。在疫情爆发初期,欧洲团结曾被称为童话,第二波疫情也将进一步考验欧洲的团结。

新冠病毒的扩散不仅冲击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而且加速了国际秩序的变化。从全球看,新冠病毒大流行病导致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受到威胁,世界经济备受打击,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中东欧国家能否有效应对疫情的来袭,能否有效应对国际秩序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后疫情时代”中东欧国家在欧洲的地位。

 

丁纯博士(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欧盟·莫内讲席教授,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今天发布第100期,可喜可贺!百天如一日,坚持不懈,让相关学者和广大读者能即时了解和掌握中东欧乃至欧洲疫情和抗疫情况,殊为不易,深受欢迎,也圈粉无数。这背后是刘作奎研究员为首的团队百天如一日的勤勉执着坚守和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衷心祝愿这一重要的智库信息发布平台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持之以恒,越办越好,为广大研究人员和公众持续提供相关大量鲜活的信息和专家评述。

 

郑春荣博士(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提供了及时、权威的数据,展呈了专家到位而又富有前瞻性的研判。报告不仅是一份了解中东欧国家疫情以及抗疫动态的、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也是我国与中东欧国家开展抗疫经验交流的平台,为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贡献了智慧。

 

史志钦博士(清华大学一带一路国际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学术委员

在疫情报告即将100期之际,我作为欧洲问题及中欧关系研究的学者对此表示衷心的祝贺!报告不仅坚持定时定期向我们发送欧洲各国的疫情变化动态,介绍各国政策走向,而且还呈现大家大量具有深刻见解的分析文章,是疫情期间衍生出的一份优秀电子刊物。万事开头难。这一电子刊物已经有了好的开头,今后的关键是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成为欧洲研究不可或缺的新阵地!

 

赵刚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院长、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学术委员)

2020年似乎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最具有复杂性的一年。这种复杂性既体现在这一年中所发生的事件本身令人眼花缭乱,也体现在人们对于这些事件的理解角度和理解方式的千差万别。套用莎翁的那句名言:“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2020年在医学家眼中,在历史学家眼中,在政治学家眼中,在经济学家眼中,甚至在艺术家眼中,在心理学家眼中,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眼中,都会有着各自不同的色彩和记忆。瞬息万变的事件,真假难辨的信息,让身处其中的人们茫然无措。许多事情将会刻骨铭心,许多事情将会逐渐淡忘,也有很多事将会被变相解读、重新阐释,甚至刻意曲解。但有一点似乎可以确定,那就是2020年对于世界的影响,要到多年以后才能看清。

面对这种状况,秉持客观、科学、理性的态度为这个“小时代”做最忠诚的记录,是一件看似平凡,但却意义重大的事。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网络团队就是做了这样一件既平凡又意义深远的大事。从315日第一期报告发布以来,“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即将迎来第100期。这份报告不仅及时准确地记录了新冠肺炎疫情在中东欧各国的发展变化情况,记录了各国在抗疫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和经验教训,多角度呈现了疫情影响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与互助,更重要的是,这份报告还集中呈现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记录了中外学者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对于中国-中东欧合作、中欧关系、中美博弈、全球未来、人类命运等话题的深刻思考。其意义与影响,相信会像2020年一样,要到一段时间以后,才会变得更加清晰。

除却对新冠疫情的相关记录和研究以外,已经发布100期的“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对于中国的中东欧研究本身,同样具有独特的意义。尽管发布“评估报告”的初衷是记录中东欧国家的疫情发展变化,但无意中却为全国中东欧研究人员搭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交流平台。近年来,中东欧研究在中国虽称不上遍地开花,却也呈燎原之势。但研究力量分散,信息交流不畅,基础性、持续性调研不足等问题始终存在。这样一个将疫情作为主要关注对象的“评估报告”,竟然凝聚了全国如此众多的专家学者,不得不令人钦佩。

2020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三,新冠疫情第二波正在欧洲猛烈反扑,世界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评估报告”还需要继续下去,尽管我们希望停止发布的日子早日到来。

 

刘作奎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东欧研究室主任、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秘书长):

《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是特殊时期、特殊事件催生的产物。在17+1智库理事会和欧洲研究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秘书处在国内外朋友的通力配合下,开启了一次学术长征。开始做这项工作时,很多人并不看好,尤其是每期要约至少5名学者提供观点和评论,工作量是比较大的。另外,每期更新疫情数据也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团队每天还要提供疫情的一些具体进展情况等等,这些都需要大家辛勤的付出。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情况一样,我们也是边干边学、边探索边总结,摸索出了一套经验,为学界搭建了一个可以交流、开展学术思想碰撞的平台。这个经验就是,国内外诸多学界朋友的支持是我们工作最坚实的保障,团队的精心策划和富有凝聚力的工作是确保可持续性的最重要前提。我们知道,疫情进展报告这种发布模式仍然不够完美,仍存在很多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我们探索的脚步不会停止,期待通过各方的支持,我们不断完善平台发布模式,不断推出好的作品和好的观点,为中东欧的学术共同体建设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