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疫情报告与评估(2021年08月19日)

深化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多角度、多领域分析—中东欧地区形势跟踪

疫情大数据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汪圣钧(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场域的多元叙事竞争及其应对

 

当前国际竞争不光是利益层面竞争,还涉及未来话语权与价值观的竞争,这也是中西方开展“叙事之争”的根本原因。中东欧处于不同文明、文化交汇的交界地带,是中美欧开展“叙事之争”的前沿,而推动中东欧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为这种“叙事之争”提供理论基础与逻辑框架,从而为跨区域合作提供软实力支撑。


所谓场域竞争的问题,在国际关系中就是秩序的问题。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过程就是多重个行为体争相塑造跨国场域的过程,是动态且开放的过程。场域通常具有两种状态,即竞合与冲突。同时,我们认为中东欧合作场域有三类理想状态,均反映着不同的行为体所占据的优势资源存在差异。第一类是安全资本主导,在冲突路径下以军事力量为主,而在竞合路径下主要是产业链的安全问题。第二类是意识形态,涉及价值观、治理模式,这一类以冲突路径为主。第三是经贸资本,如果我们从冲突路径来看,即是对全球流动资本的吸引或者是争夺。如果从竞合角度来看,其涉及到互联互通能力以及塑造新型全球化的问题。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场域中存在三类叙事,各方正围绕这三类叙事来影响场域的特征与相关规则的合法性。第一类是安全叙事。典型表现是欧盟通过投资审查机制来协调高度开放的欧洲市场与欧洲战略经济安全的矛盾。他们认为中国通过控制欧洲海港进而把持欧洲外贸线路,以此“胁迫”欧洲就范。同时,他们还指责中国以多样性的方式威胁西方与欧洲安全,他们将此称为“混合式战争”(hybrid warfare),包括指责中国在外宣政治治理模式,指责中国在欧洲投资的基础设施留有后门,渲染这些问题在关键时刻对欧洲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二类是意识形态叙事。主要表现是认为欧洲为了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价值观。原先欧洲对华合作是以市场为导向,强调关注彼此的利益关系。最近这几年,尤其是疫情时代之后,他们不仅强调安全,并且还从经贸叙事领域针对性切入,强调中国缺乏实际投资成果,用排比句吸引读者的情感共鸣,如指责“没有基础设施,只有论坛;没有工厂,只有交换项目”。


第三类经贸叙事对于中国影响更大。一方面,他们预测中国经济增长会因疫情减缓,加速产业外移,中东欧要抓住机会吸引产业转移,不需要再和中国经贸合作。另一方面,他们还指责中欧投资协定将加速德国产业流入中国,恶化中东欧汽车产业配套厂商的生存环境。


对于以上叙事的成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是疫情的影响。疫情其实是压倒欧洲民意的最后一根稻草,经贸危机与就业问题的加剧使得欧洲各国政府需要找到“甩锅”的对象,而这种“甩锅”的效果也十分明显著:皮尤民调表明,14个西方国家中有61%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在应对疫情方面做的很差,而且中国应该承担责任。第二是西方大国协调的复苏。拜登上台之后,极少数大国之间的协调跟特朗普时期相比已得到了极大恢复,而欧美协调对华的“叙事之争”已步入常态化。第三是欧洲内部的原因。部分中东欧国家选择用意识形态攻击务实合作,而其首要目的并非与中国对抗,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反击其在欧盟内部遭受的“非公正待遇”。


面对当前叙事竞争,一方面,我们要在安全叙事上正本清源。如在数据安全方面,力推“全球数据安全倡议”,通过制定全球规则提供蓝本,反击美西方对我的不实指控。另一方面是意识形态的正本清源。突出我党执政目的是维护人民的利益,而非进行利益斗争,通过以探讨治理的本质为核心议题的叙事策略回应美西方对我意识形态的形式攻击。 

王健(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维谢格拉德集团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关于推进中国与维谢格拉德集团(V4)合作的几点思考


第一,V4集团到底有没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四国组成的V4集团,经过30年的发展,软硬实力有了可观的提升。目前,四国总人口超过6000万,领土面积居欧盟第二,经济总量位列欧洲第五,是欧盟的第三大消费市场。1991-2019年间GDP总量增加150%,人均GDP接近欧元区15国的72%,当前平均经济增长率高于欧盟平均水平。最近的经济预测也显示出,在未来两年V4国家GDP增长率普遍高于欧盟平均增长水平,2022年欧盟平均GDP增长4.4%,V4国家平均值5.1%。


V4集团的发展是有起伏的。1991年成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转型和加入欧盟。1992年中欧自由贸易区成立以后,一度被冷落,1998年又兴起。2004年四国同时加入欧盟后,成为了“欧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在欧盟内部获得了提升政治地位、扩大政治影响的底气。欧债危机之后,欧洲东西南北之间的矛盾加深,成员国间组成临时性议题联盟和次地区加强联合态势日渐突出。同时,捷克、匈牙利和波兰先后担任了欧盟轮值主席国,为V4充当中东欧新成员国在欧盟的代言人提供了机会。一方面,V4内部有意识地将次地区合作聚焦到能源安全、东部伙伴关系、北约和欧盟扩大等共同关切的议题上,并与瑞典等老成员国联合,将上述议题纳入到欧盟的一体化议程。另一方面,V4形成了在欧盟峰会之前进行磋商的协调机制,并通过V4+的方式,与法德轴心和欧盟轮值主席国加强对话。


英国脱欧后,欧盟权力结构面临深刻调整,在法德轴心寻求重启一体化的同时,V4等中小国家也试图加强联合,平衡法德的影响。在重新分配欧洲理事会的投票权过程中,V4成为最大的获益方,目前在欧洲理事会共有58票,与法德票数相当,占欧盟27国投票权的14.6%,占新成员国的42.82%。V4在欧洲议会中的影响力也得到加强,拥有108个席位,占比15.3%。在预算控制、内部市场和消费者保护、外事以及安全和防务四个专门委员会的议员比例高于平均水平。因此,V4具有较强的政治意愿和能力对欧盟的政策施加一定的影响,维护新成员国的利益。比如阻止法德两国倡导的“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抵制难民配额方案、反对“多速欧洲”提案等。


V4成立三十年来,始终保持松散的、非制度化的合作方式,并非在所有议题上都能保持一致,在欧盟中共同进退。但近年来,V4的匈牙利和波兰两国与欧盟机构和法德轴心多有矛盾,但并未将脱欧作为政策选项,而是寻求更大的自主性。从V4在疫情中的表现来看,其经济萎缩程度好于欧盟平均水平,也证明按议题进行灵活务实的联合,与欧盟和法德进行博弈,能较为有效的维护其利益。从今年2月V4 成立30周年峰会发表的两项联合声明来看,V4在未来仍将延续现有的合作模式,顺应欧盟力推的绿色转型和数字转型,加强中东欧地区的互联互通,维持其在欧洲经济中的领跑地位。因此,V4不仅具有生命力,而且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


第二,V4国家集团在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国与欧盟关系全面均衡发展中有何地位和影响?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国同中东欧国家为深化传统友谊、加强互利合作而共同创建的合作新平台,也是促进中国与欧盟关系全面均衡发展的新举措。V4是中东欧地区最为活跃的次区域组织,其在欧盟中的地位和影响在不断上升,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也是最先从V4国家启动的。在巩固中国与V4国家的双边关系基础上,加强与V4的联系,不仅有助于保持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活力,也有助于中国与欧盟关系的全面均衡发展。


首先,在经济方面,V4的经济实力决定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离不开V4国家的支持和参与。2019年希腊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之前,V4对华贸易总额与投资总额占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总量和投资总量的70%左右(经贸合作与投资合作两个70%),而在希腊加入后,V4对华贸易仍占中东欧17国比重的70%以上,投资约占50%。某种程度上讲,要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深化与V4的经贸和投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当前中国已经成为V4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与V4贸易增长的速度是中国与全球贸易的两倍多。因此,巩固和发展好中国与V4的经贸关系,才能确保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有持续深化的经济动力。同时,当前中国与V4都有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升级、推进绿色和数字转型的发展需求,这不仅有利于双方在资源、市场、产业和技术上实现互补,而且也符合中国与欧盟未来发展的方向。


其次,在地理位置上,V4地处欧洲心脏地带决定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绕不开这一枢纽地带,需要与其推进的次区域互联互通项目相协调。波兰地处琥珀之路和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匈牙利则向南连接巴尔干,同时V4紧靠德国,是中国企业和商品进入西欧市场的门户。当前V4地区的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主要是东西走向,而南北贯通的交通和能源走廊匮乏。在V4国家中,尤其是波兰,一直在努力寻求推进波罗的海、亚得里亚海和黑海沿岸国家的贸易、基础设施和能源合作,以加强中欧和东欧之间的南北向互联互通。在疫情期间,中欧班列成为中国支持中东欧国家防疫、维系中欧贸易的战略通道,中国企业也在V4国家投资并承建了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南北方向的匈塞铁路。因此,中国通过推进与V4国家中欧班列等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合作,是中国参与中东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欧洲互联互通的重要抓手。


第三,在塑造欧洲地区秩序上,V4积极谋求推动欧盟扩大东部边界,实施东部伙伴关系和推进西巴尔干地区入盟是其首要关切。V4把西巴尔干地区作为努力加强的重点区域,V4积极主张欧盟扩大,推进V4东部团结计划。V4国家非常重视西巴尔干地区,是欧盟内部主张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力量,而且扩大以后,V4在欧盟当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会不断增强,因此V4也是发展中国和欧盟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平台。


第三,中国如何加强与V4合作?


V4国家多次表达希望以V4+的方式与中国加强对话的意愿。V4将V4+视为扩大区域和全球影响力一个重要的方式,他们和多个国家都建立了V4+的合作方式。V4对外关系的优先方向始终是欧盟,虽然V4的松散性特征决定了目前其在欧盟的对华战略上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大多情况下以追随为主,但在一系列具体的议题领域,V4仍然寻求与中国的务实合作,并具有辐射中东欧和西巴尔干地区的能力和途径。在V4+的框架下,加强与V4的合作有助于增加中国与V4国家接触的机会,也有助于抵消质疑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声音。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启动以后,V4国家领导人将多边合作框架视为增进与中国关系的重要平台,寻求通过参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和“一带一路”来分享中国的发展红利,为其维持经济增长开辟新的市场。V4国家不仅与中国保持了频繁的双边高层往来,而且四国领导人出席了历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尽管在中美关系紧张,欧盟对华加强规制,包括欧盟内部的矛盾,有个别中东欧国家的高层曾经公开做出反华举动,使V4国家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出现了一些波动。但经过9年的中国-中东欧国家的合作,V4国家的主要政党、企业和民间都和中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能源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使双边关系具有一定的韧性。


V4国家主要智库和官员也多次希望与中国建立V4+的对话,提升V4在中国和亚洲的存在感。在当前V4国家对华政策出现分化的情况下,以V4+中国的形式开展对话,可以通过多边平台的整体性巩固中国与V4国家的双边关系,特别是在新轮值国匈牙利政府对华友好的情况下,有助于起到方向牵引作用,从而夯实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基础。现在V4已经跟美国,特别是亚洲地区大国,比如日本、韩国、印度都建立了对话机制,这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加强与V4的合作,近期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


第一,在V4国家,如捷克、匈牙利大选季来临之际,要通过政党外交,议会外交和智库交流等多种渠道,加强与这些国家各界人士的接触,减缓因政府更替造成的双边关系波动,增强中国与V4国家关系的韧性。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中东欧地区次区域组织的作用和功能,特别是V4集团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的地位和影响,从务实、精准、深入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出发,适时提升中国与V4的合作层级。


第二,抓住欧盟提出的绿色和数字转型,加强与V4国家在这些领域的合作。V4国家都是欧盟成员国,在欧盟提出绿色和数字转型后,V4国家也在积极推进。在V4国家成立30周年之际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明确绿色转型是V4集团成员更加紧密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国在新能源和数字经济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加强与V4国家在这方面的合作。当然,碍于美国和欧盟的政治压力,合作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加强地方合作,如浙江、重庆、四川、西安、河北等与V4国家有较强联系的省份来推进相关领域的务实合作。目前,应该避开政治敏感度比较高的领域,比如核电,转而在太阳能等绿色民生工程方面加强合作,同时增加绿地投资,为V4国家创造就业,而这一点也是V4国家对中国投资最期待的。最近,中国-中东欧基金投资收购的波兰51.5MWp光伏电站项目,不仅每年可减少近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满足波兰9000余户家庭的用电需求,而且还创造了300个就业岗位,深受当地欢迎和好评。此外,可以考虑通过第三方合作进入V4市场,合理规避欧盟的各种政策壁垒。


第三,加强教育、科技和智库的合作。中国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强与V4的教育和科技合作。V4国家教育和科技能力在中东欧国家中是最强的,有些学科和领域在欧盟中也居于领先地位。波兰、捷克和匈牙利位于中东欧国家研发总支出前三位。波兰等国不仅在基础学科和研究方面具有传统优势,而且许多成员国也是欧洲科研网络的积极参与者,研发合作国际化程度较高,充分利用欧盟的经费和研发网络,建立了一批大型科研基础设施,成为欧洲研发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考虑建立中国-V4教育科技论坛,推动双方在教育科技领域的合作。在智库层面,可以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智库交流网络的框架下,推动中国与V4国家的主要智库建立结对合作关系,定期就中国—V4关系举行研讨会并发布联合研究报告,及时识别双方合作意愿的聚合点。


第四,通过文化沟通消解V4国家意识形态的偏见,增强中国在V4国家中的民意基础。由于V4在冷战中的经历,精英阶层仍然对中国制度抱有偏见,而普通民众层面也缺乏了解中国的直接渠道,对中国的认识易受到美西大国的影响。但是V4国家与中国之间有着悠久的人文传统交流和情感纽带,通过挖掘共同的历史记忆,有助于拉近双方民众的心理距离。最近,V4国家驻上海总领事馆都在着手收集和整理该国与中国、上海历史交往的相关资料,可以从V4国家的在华、在沪侨民研究着手,进一步挖掘推进人文交流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强化双方的情感联结,促进其客观认识和评价中国。



张海燕(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捷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发挥地方合作作用  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走深走实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历经9年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仍面临一些待解的问题与困难。地方合作被认为是下阶段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走实走深的重点推进领域之一。


地方合作或可缓解的问题


通过推动地方合作或许能够在以下六方面缓解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需要面临的问题。

第一,合作伙伴经济体量不匹配。经济体量不匹配本身不是一个问题。目前,世界上能够跟中国体量相匹配的国家屈指可数。如果这是一个问题,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在所有区域、跨区域合作中都会面临相同的问题,但事实上并没有。所以经济体量不匹配本身并不是问题,地方合作可以进一步缓解对冲度,降低合作难度。


第二,国际政治因素干扰。地方合作层面,国际政治因素的干扰作用会有所减弱。一方面,相比炒作涉华问题的政客,地方政府更关注地方发展、经济增长和民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因为意识形态或地缘政治引发的不必要争端。


第三,成果的显现度与聚集度问题。地方合作会令合作区域、合作主体更为集中,如浙江省目前在中东欧地区的投资项目,行业聚集度较高。面对中国整体市场时,中东欧国家倾向于认为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带来海量投资。但在面对具体地方省份时,类似的预期不占主导地位。事实上,全国(不含港澳台)在中东欧地区的投资绝不会是浙江在中东欧投资的31倍。如果我们做小分母,成果的显现度和聚集度就会比较凸显。


第四,预期偏差跟心理落差。中国是个大市场,但同时也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中国扩大进口,但中东欧的牛肉、苹果、葡萄酒等进入中国,但需要合作双方共同努力实现商品从进入中国国门到消费者的餐桌这一市场“惊险的一跳”。显然,中东欧国家在打开中国市场的问题上决心不够、努力不足。


第五,政府与市场的传导机制。中东欧国家的党派政治会产生央地决策传导机制不畅的现象,国家意愿如何有效传达到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如何寻找合适的可执行主体?比如捷克,98%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能够独立开发中国市场的企业少之又少。此外,除了企业、政府和民众的获得感怎么实现?这需要多层面的沟通合作,形成合作网络。地方合作在其中大有可为。


第六,中东欧国家层面的问题。主要是中东欧国家内部存在的问题,政治上、经济上、社会结构上等,我们在推进合作中需要客观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在这个基础上把工作做细做实。地方合作一方面可以规避问题较多的地区,寻求合作基础良好的省地市深化合作;另一方面,也更要求工作做细做实、有针对性,不能将认识仅停留在国家层面。

 

地方合作面临的新问题


地方政府作为“次国家行为体”在国际舞台日益活跃,对国家间外交关系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第一,主体不对等问题。推进国家与国家间地方合作也需要遵照外交对等原则,我国省级政府对接的合作主体应该是中东欧国家省州政府。市、区政府则需与中东欧国家的市或镇合作才算是外交对等。那么,在符合了外交对等原则的情况下,带来的将是实质合作层面的不对等。


第二,国际合作能力有限。地方推进国际合作相对起步晚,资源与人才还有待积累。如目前我国各省市与中东欧国家的友好城市的布局具有特别鲜明的特征,即华侨资源多的国家友好城市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国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觉得地方省市在中东欧国家的当地合作资源有限,还有待扩展。此外,地方省市开展国际交往工作的人才也明显不足,国际交往能力有待提升,国际合作网络构建尚待加强。


第三,国际合作理念的问题。地方推进国际合作,需兼顾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地方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更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与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切忌功利思想作祟。在具体工作中,要改变单向思维,坚持双向思维,以互动交流、合作共赢为工作基调,要对合作方有深入地了解。


对策建议


发挥地方合作作用,可以实现合作主体、合作领域、合作方式多元化,更易于发挥已有合作基础优势,实现精准合作。具体推进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务实导向。地方省市在推进与中东欧国家、地区合作时,基于合作方的客观现实与主观诉求,挖掘合作空间,探索合作方式,因地施策、一地一策,各地根据各自的经济基础、产业特点、发展诉求、合作空间来确定合作重点。加强事中、事后管理,推动合作项目落地实施。


第二,激发市场力量。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市场合作确有空间有待挖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15-2019年,日本在中东欧国家的投资企业数量在V4、波罗的海三国和西巴尔干国家全面增长,说明市场空间真实存在。贸易数据方面,日本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增速均高于欧盟同期增速。从浙江经验看,目前浙江在中东欧国家的一些主要投资企业,如万向、敏实、继峰、均胜、东方日升、正泰等都集中在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领域,因此,应更有信心激发市场力量参与地方合作,助力地方合作。


第三,与本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地方省市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有相对完善的发展规划与战略重点,推进国际合作的过程中,要将国际合作纳入地方整体发展规划,将国际合作领域的开拓与本区域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探索地方合作的机制建设,如浙江省与德国石荷州建立促进委员会制度,每两年举办一次联席会议,双方明确合作重点、项目载体、保障主体等,促使国际舞台上的地方合作与地方发展有机统一。


第四,构建多层合作架构。地方合作需构建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架构,政府合作侧重增强互信、建立沟通渠道与机制保障;企业合作夯实项目基础,密切合作纽带,实现互利互赢;在此基础上,更要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合作网络,加强商协会合作网络、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网络、文体等社会团体合作网络建设,久久为功,方能构筑民心相通之桥。




闫实强(商务部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深化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


一、 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成效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成就大家有目共睹,在贸易、投资、基础建设合作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硕果累累。


一是货物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突破千亿美元大关。2020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经受住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实现逆势增长,全年实现货物贸易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凸显了合作的潜力和韧性。


二是农产品贸易迎来新机遇。《中欧地理标志协定》2021年3月1日正式生效,欧盟首批100种地理标志产品受到品牌保护,包括来自中东欧国家的14种地理标志产品。随着《 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生效,中东欧国家扩大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特别是肉类、酒类、乳制品、蔬菜水果出口将迎来新机遇。


三是服务贸易稳步发展。双方目前双方服务贸易往来以运输和旅行为主,在知识产权付费和以法律、会计、咨询服务为主的其他商业服务等不断拓展。


四是中国对中东欧投资硕果累累。截至2020年底,中国累计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31.4亿美元,2012-2020年累计增长了134.3%。2012年以来,一批中国企业投资项目在中东欧国家成功落地,主要涉及基础设施、采矿、钢铁、机械、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等领域。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作日渐活跃。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建立以来,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一批综合效益好、示范带动强的重大项目,为改善项目所在国家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当地经济发展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中东欧合作面临新挑战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成效有目共睹,但当前合作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不确定因素增多,困难加大,并逐步进入合作深水期(刘作奎,2020)。


一是拜登上台后美欧协调对华立场,矛头共同指向中国。欧盟对华态度趋于强硬,中欧关系出现困难,对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干预与防范或进一步加深。


二是以美国为首的七国集团推出大基建计划,特别是今年7月12日欧盟宣布将启动一项连接欧洲和全球基础设施的计划,或对中国-中东欧基础设施合作带来一定的冲击。虽然G7和欧盟的基建计划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对中国-中东欧基础设施合作可能造成的冲击或干扰作用不容低估。G7大基建计划宣称“由民主国家主导的、高标准、价值观导向的、透明的基础设施伙伴投资计划”,中东欧国家部分政党出于政治斗争需要,可能会拿有这个价值观选项的基础设施计划作为筹码,来干扰中国-中东欧基础设施合作。


三是中东欧国家内部对合作的疑虑增多。部分中东欧国家受到欧美反华舆论宣传的影响,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疑虑上升,不断抹黑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成果,个别国家(如立陶宛)还单方面宣布退群。


三、深化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双边合作,打造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现有的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的作用的同时,对于部分对中国—中东欧合作立场有动摇倾向的国家加强双边关系,积极对接发展战略,扩大和深化双边经贸务实合作。


二是发挥互补优势,推动双方贸易平衡发展。一方面,进一步挖掘贸易潜力。支持和鼓励中东欧国家企业进一步用好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平台,把更多特色优质商品介绍给中国消费者。双方可通过举办旅游促进活动、增开直航,推动《中欧关于航班若干方面的协定》加快生效实施,进一步吸引中国游客赴中东欧国家旅游。另一方面,加强贸易便利化合作。加强贸易新业态合作,拓展“丝路电商”合作,丰富贸易渠道,促进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海关“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信息互换”合作,压缩货物通关时间,简化进出口通关手续。


三是密切投资合作,促进双方利益深度融合。首先,引导企业在中东欧国家开展投资项目布局时尽可能不扎堆,让更多的中东欧国家分享到投资合作成果。其次,在继续做深做实传统领域合作的同时,双方还应拓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生命科学、生态环保等新兴领域合作,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提质升级。再次,以黑山莫茹拉风电场项目为标杆,在中东欧地区积极加大同欧盟成员国的第三方市场合作,实现三方共赢,减少欧盟对中东欧合作的疑虑。

 

 

龙盾(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研究所、博士、助理研究员);于敏(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发展历程与特点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就新形势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发展提出四点建议,其中第三点重点明确了农业领域的未来合作方向,即“加快中东欧国家农食产品输华准入进程,争取未来5年中国从中东欧国家的农产品进口额翻番,双方农业贸易额增长50%,中方倡议在中东欧国家合作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什么未来双边农业领域的合作如此重要?本文通过简要梳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农业合作历程与特点,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一、农业多边合作是密切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重要助力


中东欧国家以农业为主要支柱产业且在欧洲地区素有盛誉,如罗马尼亚被称为“欧洲粮仓”、波兰被称为“欧洲果园”、保加利亚被称为“玫瑰之邦”等,并长期向西欧国家供给粮食、蔬菜、水果、畜牧产品等优质农产品。作为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建交的一批国家,中东欧国家早在上个世纪便与中国先后开展了农产品贸易、农业科技交流等合作。进入21世纪后,黑山等国家的独立正式开启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进行多双边机制性合作的时代。2006年中国-中东欧农业经贸论坛正式启动,这一论坛作为最早的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多边合作平台,主要通过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论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业科技交流会等形式开展,并推动形成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中国-中东欧合作秘书处等高层次合作。


得益于中国市场吸引力与次区域合作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东欧地区国家开展农业多边合作的积极性日渐高涨,农业经贸合作论坛的参与国从2006年的8个逐渐覆盖至中东欧17个国家,并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各领域合作中举办规模及历史、辐射影响力较大的合作机制。随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领域也逐渐扩大,并围绕农业经贸合作主线先后组织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业经贸合作研讨会、农业科技交流活动、中外重点企业洽谈会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与经贸促进活动,有效促成双边合作成果落地实施并增进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层领导人互动,为构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自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及“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加强双边农业合作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议题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并在2015年中国-中东欧国家总理会晤通过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 中被定为未来五年着力发展的九大合作领域之一。


二、互补性的农产品贸易合作是稳定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农业中,农产品贸易无疑是合作重点与亮点,并逐渐形成了互补性合作趋势。从合作规模来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在中国与全球的农产品贸易中规模并不大,截至2020年上半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7.29亿美元,受疫情影响仍同比表现增长,增幅为8.16%,但仅占同期中国与全球农产品贸易额的0.62%。但从合作品类来看,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已经覆盖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油籽、棉麻丝、糖料等20类农产品贸易,并以畜产品、水产品、棉麻丝、蔬菜、水果、油籽、干豆(不含大豆)、糖料及糖等贸易为主。近年来,中国还与匈牙利、波兰、爱沙尼亚等多个中东欧国家先后签署了牛羊肉、猪肉、乳品、苜蓿草、烟叶等农产品输华准入协定,助力优化完善双边农业贸易投资合作程序。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并对棉、油、糖、肉、奶等农产品存有净进口需求。在与中东欧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合作中,基于扩大合作规模和密切双边关系的考虑,农产品互补性贸易积极发展,自2012年以来中国蔬菜水果类农产品作为优势出口产品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表现增长,中东欧国家具有生产及品质优势的畜产品、油籽、饮品、水果等对华出口也表现增长,双边贸易中持续开展具有相对优势的农产品合作趋势日趋明显。在这过程中,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青睐使中东欧有机农产品成为高端农产品市场的重要补充,中东欧国家也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双边农产品贸易,也由此使农产品贸易在推进双边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农业企业赴中东欧投资的步伐也在加快。截至2019年底,中国已有10余家企业在中东欧开展农业投资,为进一步深化双边农业经贸合作奠定基础。


三、农业多元化合作路径是未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重要方向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农业经贸合作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中国从中东欧国家的农产品进口显著增长,与2006年相比农产品贸易额早已实现翻番。但这种快速发展正呈现出合作国别、合作品类等集中化趋势,合作国别集中于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如中国与波兰贸易额占比连续多年超过40%;贸易产品集中于畜产品、水产品等品类,如畜产品、水产品连续10年贸易额超过1亿美元,贸易占比连续多年超过30%。加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中长期存在的贸易逆差、投资成效有限、合作成果不均衡等现象,使当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农业合作面临发展挑战,这也是立陶宛近期宣布退出“17+1”机制的所谓理由构成之一。


为应对这些挑战,积极回应中东欧国家对于深化双边农业经贸合作的呼声,2019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杜布罗夫尼克纲要》宣布2020年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多元合作年”,致力于开展农业贸易、投资、科技、人文等多领域的合作,结合中东欧各国农业产业特色与需求,进一步深化合作。囿于新冠疫情的爆发与持续影响,2020年农业多元合作年的诸多活动受到影响,主要通过“云合作”的方式先后举办了中国-中东欧国家特色农产品云上博览会、中国-中东欧经贸云洽谈会、中国-中东欧中小企业线上对洽会、中国品牌商品(中东欧)云推介展会等活动。由于疫情的反复持续,也促使参与中国与中东欧农业合作的各方,包括多双边政府、企业、中介机构以及民间团体等,共同探讨未来有效提升合作成效的创新思路与举措。


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农业合作中,与其他领域类似,也难以忽视美国、欧盟等域外因素的影响,但从切实提升双边合作成效的角度来看,准确对接中东欧国家的需求仍是未来合作的重点。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的峰会主旨发言中提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未来农业合作的发展方向,这也将有利于凝聚合作共识、聚焦合作重点,在有力深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同时,积极推动携手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各国形势跟踪


希腊

据希腊《中希时报》报道,为了进一步敦促民众尽快接种病毒,希腊政府可能会从当地时间9月起对未接种疫苗的人士实施新的限制。这些限制措施包括:

未接种疫苗的人将无法进去餐厅和咖啡厅的封闭区域。尽管目前未接种疫苗的人士依然可以在户外区域用餐,但考虑到此后天气逐渐转凉,经营者可能会将室外的餐桌移至室内,对没有接种疫苗的人而言外出就餐将会有不便。

酒吧和夜总会接待的顾客必须持有疫苗接种证明或新冠康复证明。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将无法进入室内的剧院和电影院。

此外,只有已经完成了疫苗接种的人才能进入室内和室外体育场。对于没有接种的人士想要进去场馆内则必须提供新冠康复证明或呈阴性的检测结果。据称,政府可能会考虑要求无法出示疫苗接种证明或康复证明的人在前往超市和零售店时佩戴双层口罩。

 

立陶宛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8日报道,立陶宛外交部当天就非法移民问题向白俄罗斯政府递交抗议照会。立陶宛政府周二声称,12名身穿防暴服的白俄罗斯边防军人非法越境进入立陶宛,并强行将35名移民非法带入立境内。维尔纽斯方面17日发布了相关视频,并表示将加强边境地区巡逻,以回应白俄罗斯的“挑衅”。

近几个月来,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关系严重恶化。周二发生在边境地区的事件是两国关系进一步破裂的迹象。今年,从白俄罗斯边境地区进入立陶宛等欧盟国家的移民数量增加,欧盟将这一问题归咎于白俄罗斯。法新社称,欧盟指责白俄罗斯“鼓励”移民进入欧盟成员国,以报复该组织对明斯克的制裁。据德国电视一台报道,鉴于越来越多的非法移民越境进入立陶宛,欧盟27个成员国内政部长18日通过视频召开难民危机峰会,商讨应对措施。

今年5月欧盟对白俄罗斯实施新制裁后,白总统卢卡申科表示,由于西方的制裁,明斯克方面“既没有资金,也没有精力”限制非法移民进入欧盟国家。俄罗斯联邦新闻通讯社17日报道称,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专家泽尔曼特表示,为得到美国的认可,立陶宛不惜在边界问题上与白俄罗斯闹翻。当白俄罗斯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利益的时候,立陶宛“尖叫了起来”。泽尔曼特还指责立陶宛当局在对待移民时,公开使用“法西斯方法”。

 

拉脱维亚

拉脱维亚卫生部长丹尼尔斯·帕夫鲁兹在周二的政府会议上表示,拉脱维亚新冠肺炎发病率正在增长,并可能很快达到每10万人100例,届时将实施新的限制措施。

他表示:"目前,我们没有理由相信拉脱维亚的感染率不会上升。我们有理由相信发病率会继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防疫政策没有实质性改变,我们很可能在一两个星期内达到每10万人100例的大关。"

根据拉脱维亚政府6月22日批准的规定,一旦每10万人中新冠肺炎发病人数达到100例,限制必须自动生效。在不得不重新实施限制的情况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将在官方报纸 Latvijas Vestnesis 上发布相关信息,新的疫情防控规则将在发布三天后生效。

 

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视台(ERR)8月18日报道,爱沙尼亚总理卡娅·卡拉斯(Kaja Kallas)当地时间17日就近期阿富汗局势表态,称该国已准备好接受最多10名来自阿富汗的难民。

“阿富汗的混乱局势仍在震惊民主世界。”卡娅·卡拉斯在声明中称,“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希望为解决阿富汗人道主义危机做出贡献。就目前情况而言,爱沙尼亚已准备好向最多10人提供难民身份,特别是那些因为与欧盟或北约进行合作而受到生命威胁的人及其直系亲属。”

 

捷克

捷克总统泽曼周二表示,美国人在从阿富汗撤军后失去了“全球领导人的威信”,而北约从该国撤军令人质疑其存在的合法性。第三架派往阿富汗的撤离捷克相关人员的飞机已经从喀布尔起飞,这次机上有 78 人,其中 4 人是阿富汗人。

基于长期研究的第一阶段,布尔诺马萨里克大学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表示,从疫情开始到今年 3 月,捷克共和国有一半的成年人都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而根据官方统计,捷克共和国仅有 170 万人确诊感染。

 

波兰

波兰businessinsider.com网站8月12日报道,昨天(8月12日)波兰下议院批准通过《广播电视法修正案》,目前该法案得获得上议院认可。该法案对现行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许可执照颁发规则做出重大调整。根据波兰政府的说法,该法案的目标是防止由非欧盟国家对欧盟媒体的并购和收购。根据新法案,只有总部位于欧盟或欧洲经济区的国际公司有权并购波兰广播电台或电视台。该法案不仅受到所有波兰反对党的批评,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表示,波兰媒体法案引起美国的担忧。根据波兰反对党的说法,该法案理论上预防由非欧盟国家媒体的并购,但实际的目标是控制批评性媒体。TVN电视台的所有者是美国探索通信公司(Discovery),并且是最大批评波兰政府的电视台。此外,几年来,TVN电视台记者公布关于许多波兰政府腐败丑闻。反对党认为,波兰政府打算藉此对自由媒体施加政治压力,以减少批评。

波兰企业Lewiatan协会代表MaciejWitucki表示:“这是私营企业国有化行为。新媒体法案会破坏波兰投资环境,损害波兰经济,破坏自由媒体和自由言论。重要的是,在媒体法案批准下,波兰政治和商业声誉下滑,这对波兰经济和未来境外投资造成巨大损失”。

  

斯洛伐克

据斯洛伐克Pravda报道,斯洛伐克经济今年二季度大幅加速,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达到9.6%。按当前价格计算,斯洛伐克第二季度的 GDP 接近 240 亿欧元,同比增长 11.8%。统计人员表示:“本季度的强劲增加值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 2020 年第二季度疫情大流行造成的下滑。生产的增加反映在经济的关键部门,但尤其是在工业、汽车等产业。”

  

克罗地亚

2021年8月17日,当地时间凌晨1点58分,克罗地亚地震局记录到震中在佩特里尼亚附近的相当强烈的地震,地震的震级为里氏4.2级,强度为震中是V-VI。整个克罗地亚中部都感受到强烈的震动,持续了大约十秒钟。

8月17日,中国驻克罗地亚大使许尔文在克最具影响力的政论杂志之一《国家》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团结应对疫情 坚持科学溯源》。

 

塞尔维亚

当地时间17日,塞尔维亚各地卫生防疫中心和疫苗接种点开始为居民接种第三剂新冠疫苗。第三剂疫苗接种的主要目标群体是完成两剂疫苗接种6个月以上者、60岁以上者、疗养院工作人员、有免疫缺陷者、骨髓移植者等。

 

保加利亚

保看守政府内政部长博伊科·拉什科夫在总统国家安全咨询委员会结束后表示,不排除将向边境派遣更多部队以阻止非法移民入境,并密切关注阿富汗难民的动向。目前来保的大多数移民来自阿富汗。

 

罗马尼亚

罗国家统计局发布,今年上半年罗GDP同比名义增长6.5%,实际增长6.2%。今年第二季度,罗GDP同比名义增长13%,同比实际增长13.6%,环比实际增长1.8%。


本信息专报由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网络团队提供

课题组负责人:鞠维伟

课题组团队:鞠维伟、贾瑞霞、马骏驰、韩萌、陈思杨、刘江鸿

审核:鞠维伟、刘江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