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激发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潜力——来自第七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会的声音

10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保加利亚外交部外交研究所承办的第七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与会者通过系统总结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发展经验,为进一步激发双方合作潜力与活力提出对策建议。


(1)智库应为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提供学理支撑、注入思想动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灵桂表示,中欧均是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者,作为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中欧之间的深入对话、交流、合作搭建了平台,对于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促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发挥着积极作用。

“当前,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不确定因素有所上升。面对合作瓶颈,各国智库应强化合作机制理论创新,为合作走实走深提供学理支撑。同时,智库应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开展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的研究与探讨,为优化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未来发展方向、提升合作效益与质量注入思想动能。”王灵桂说。

“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内,智库领域交流合作起步早、成果多、影响大,为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民相互沟通与了解发挥了积极作用。” 外交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参赞崔志民指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智库应立足合作实践,在研究中既要结合合作本身与国际形势、地区发展的最新变化,也要兼顾经济、政治、文明交流与对话,以更加立体、客观、务实的研究成果,为强化合作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保加利亚外交部外交研究所所长坦尼娅·米哈伊洛表示,第七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会是《2021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北京活动计划》的重要项目,彰显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对于智库合作的重视,也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展现合作成果、分享发展见解提供了平台,对于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行稳致远意义重大。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兰立俊认为“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应坚定合作信心,锚定务实合作,加强人文交流,齐心协力应对合作阻力,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国经济均造成了负面影响,虽然欧盟在促进经济复苏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前路依然漫漫。”斯洛文尼亚外交部国务秘书斯坦尼斯拉夫·拉什昌在视频致辞中表示,目前欧盟旅游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各类社会服务业等经济支柱行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基础设施项目存在大量资金缺口,加强相关领域的合作对欧盟经济复苏意义重大,这也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方向。

(2)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下更多务实合作成果落地

“中欧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也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和优先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理事长冯仲平表示,面对挑战,一方面,中欧应通力合作,推动中欧投资协定早日落地生效,进一步促进双方互利共赢;另一方面,面对现存分歧,中欧应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尽量减少误解、化解矛盾。

农业合作是增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支撑。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促进会执行主席蒙奇尔·斯坦尼舍夫表示,依托于中国—中东欧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中保农业贸易往来与科技交流日益密切,在有效提升双边农业合作水平的同时,也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发展树立了典范。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促进会将主动发掘机遇,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提供更大支持。

罗马尼亚前驻华大使维奥雷尔·伊斯蒂西奥亚-布杜拉认为,中国政府近年来在外交上更加主动与自信,并致力于发展大国外交,有效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发挥了积极作用。期待中国积极呈现为全球和平稳定作出的显著贡献,欧盟以及中东欧国家应努力增进共识,为实现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中国驻保加利亚大使董晓军认为,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合作应对挑战,以推动疫后经济复苏、增进各国人民福祉为目标,坚持走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人间正道,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下更多务实合作成果落地,更好造福中国和中东欧各国人民”。

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中国—中东欧国家的九年:成就、挑战和机遇”“挖掘后疫情时代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潜力”“在绿色和数字转型中促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中东欧国家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交通、地方合作、人文交流”等议题展开研讨与交流。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