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与中东欧国家地缘安全战略系列专题(九): 俄乌冲突以来波罗的海三国的安全动态

导言:乌克兰危机之后欧洲安全形势剧烈动荡,特别是中东欧国家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都有所变化,这对世界政治安全格局、中欧关系以及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将带来重大影响。为此2022年3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主办了“俄乌冲突下的中东欧国家地缘安全战略”线上研讨会,国内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开展了热烈研讨。我们将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专家学者的发言内容,与读者分享。


黄珊,北京外国语大学拉脱维亚语专业教师

如果说欧洲的历史是一部战争的历史,那么波罗的海三国的历史则自始至终都围绕着领土和主权的安全而展开。这三个小国的命运始终与获得、失去和重新获得安全感紧密相连。波海三国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动荡历史,也影响了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初重新获得独立之后的安全思维。

 

 早在俄乌冲突之前,波罗的海地区的安全局势就在不断紧张的加码——这里的波罗的海地区不仅指波海三国,也包括环波罗的海的其他所有国家,以及在波罗的海拥有数个重要港口并占有地区利益的俄罗斯。


 波罗三国在2004年加入北约,2008年格鲁吉亚争端和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三国被公认为北约在应对俄罗斯东翼防线上安全的薄弱点。为此,北约在2017年建立了一个加强型前沿存在(eFP),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波兰建立了四个营级的多国轮驻部队来威慑俄罗斯。此前在波海三国各有一千人左右的北约驻军和武器装备。3月4日发布的《北约首脑联合声明》宣布为应对乌克兰危机,北约将加强在波罗的海东岸及东欧、巴尔干半岛的军事部署,现在在波罗的海地区部署的联合军队人数之前的3000人左右增加到了8000人,并有从轮驻变为常驻的可能。


 除了北约轮驻军队之外,在北约-俄罗斯边界附近,以及在波罗的海海域当中,近年来相关各方都频繁进行各类军事演习。比如今年3月6日在俄乌冲突发生半个月后,由英国主导的联合远征军(JEF)按照计划在波罗的海海域举行了联合军演,除了波海三国、丹麦、冰岛、荷兰、挪威这些北约国家之外,芬兰、瑞典这两个非北约的国家作为波海地区的战略相关方也加入到了这次联合军演中。今年2月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由美国主导的“军刀出鞘2022”多国军事联合军演在波兰举行,模拟的就是危机状态下美军经过波兰向波罗的海国家进军的能力。同样在2月,立陶宛也在境内临近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边境的训练场进行北约联合军演。对此,隶属于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炮兵部队则在临近立陶宛和波兰北部的加里宁格勒地区进行了实弹射击演习。去年年底,11月20号左右,拉脱维亚、立陶宛和驻扎在拉脱维亚的北约轮值部队举行了“冬季之盾2021”军事演习。而北约每年在波海地区组织的“例行性军演”——“波罗的海行动”(BALTOPS),逐年变得更加充实、更加详备,威慑意味不言而喻。对于身处波罗的海地区的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这三个国家而言,它们早已无可避免地卷入到了地区性的安全困境当中。

 

尽管波罗的海三国在历次军演中不曾缺席,并不断向国际社会发出俄罗斯威胁论的预警,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三个国家对于这次落到实处的俄乌危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反而愈发紧张。背后的原因或许是,无论从历史的经验教训还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波海三国,如果不借助外界、盟友和国际社会的帮助,在大国博弈面前完全不具备保卫自身的能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仅有7000人左右的现役职业军人;立陶宛军队规模相对较大,有2万人左右的职业武装部队;三国现有军事实力完全不足以与俄罗斯相抗衡。


出于乌克兰唇亡齿寒的紧张感,波海三国在此次危机中表现得严阵以待,态度非常强硬。与波兰类似,波海三国支持北约与欧盟与俄罗斯实施全方位制裁,同时纷纷在今年的财政预算中增加了军费开支。目前三国议会都已经通过决议,将把军费开支提升到GDP的2.5%以上。甚至在北约官方立场不同意在乌克兰设置禁飞区的背景下,立陶宛的议会还是在3月17日通过了一项决议,“敦促联合国立即采取行动,确保在乌克兰上空设立禁飞区”。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议会议长3月24日在基辅访问乌克兰议会,也发出了类似的呼吁。


作为无论从人口、国土面积还是军事实力上都出于绝对劣势的小国,特殊的地缘政治形势导致波海三国在安全防务上对北约这一强大安全后盾的依赖度和信任程度非常高,纷纷把美国列为主要战略盟友,把北约的统一、盟军的驻扎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第 5 条所保障的北约集体防御原则,作为确保本国安全的对外威慑力量。


这里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波海三国在安全防务上的一些情况。


当前波海三国参与的主要合作机制有:以美加德法等国为主的北约,以英国、北欧国家为主的联合远征军;欧安组织等。北约在三个波罗的海国家都有轮流驻军,但人数有限,所以驻军的目的是以加强配合、提升军队作战能力为主。


波海三国内部建立起的一系列合作机制包括波罗的海训练营(BALTBAT),波罗的海海军中队(BALTRON),由德国大力支持的BALTCIS,以及由瑞典发起和支持的BALTPERS和BALTMED3等等。这些项目提高了三国的行动能力,但它们并没有在战略或行动层面发展三国的能力。


波海三国的安全防卫领域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区域性的联合防卫机制(如北约、联合远征军),而次区域(即波海三国间)间合作比较少。波海三国背靠北约,联合北欧和环波罗的海国家的军事力量,参与北约东翼防线和快速应援力量的构筑,以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为首要威胁目标。而关于波海次区域的合作是否有必要,则在三国国内一直有争论。目前三国的官方立场仍是以北约框架下的合作为主。而一些专家学者则建议,三国应当在军备采购、军队训练和配合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次区域的合作,以提升在单独面对敌军、而北约援军未能及时回援状况下的快速反应和自主保卫能力。


最后,波海三国强调“社会防御”,常备军队很少,但会维持几倍于职业军队的预备军队,并且预备军队也会去参加和进行军事训练;重视社会层面的国民国防教育等。


除此之外,三国自2007年爱沙尼亚遭受网络袭击起,就非常重视境内网络安全,着重打击俄罗斯的所谓“虚假信息宣传”和网络攻击。


三国经济安全的重点在于能源、金融和交通基建领域。以能源为例,波海三国的市场对于俄罗斯的依赖程度都非常大。就在俄乌冲突爆发的那一周,波海市场的能源和电力价格就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其中天然气上涨了104%,煤炭价格上涨95%,石油价格上涨21%,波海地区平均电力价格上涨68%。尽管后面几周出现了小幅的回落,但是目前还是维持在非常高的价位上。但即便如此,当地一些工商界人士仍敦促政府对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实施最严厉的制裁,哪怕以生意为代价。这样的态度有其历史根源,当地很多波罗的海原住民愿意为换取自己的安全感而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即便这一代价可以被接受,对于尚未从疫情当中恢复过来的波海经济也将会有直接且巨大的影响。

 

总结俄乌战争对波海三国安全局势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首先,三国对于俄罗斯的战略重视程度势必将会进一步提高——2021年的年度安全报告还没有发布,但可想而知俄罗斯还会是他们的头号威胁目标。三国目前最大的恐惧就是波海三国将会步格鲁吉亚、克里米亚及乌克兰的后尘。波海三国从陆地和海洋这两方面都是暴露在俄罗斯军事打击的范围之内,所以他们对此怀有高度的警惕性。一旦他们成为了俄罗斯新的目标,就必须加强军事力量,无论是动员外部力量还是加大自身的投入。


其次,波海三国的安全思维势必会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这将不仅体现在安全领域,还会反映在经济、能源、基建、金融领域当中,不利于中国企业后续对波罗的海地区进行投资的。此前中国投资者投资的爱沙尼亚芬兰跨海隧道,立陶宛的港口克莱佩达港口,都是已经因为安全问题而被一再耽搁了。后续它们将可能会进一步增强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大型投资建设项目的审查程度。


最后,在对华态度方面,波海三国表现得有所差异。从立陶宛目前的所作所为来看,仍然持续推进设立台湾代表处的相关事宜。之前美国国务卿访问立陶宛的时候,也声称立陶宛有权做出自己的外交选择,美国将会继续支持立陶宛的外交立场这样一些言辞,这无疑又给立陶宛的势力注射了一剂强心针。相比之下,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尽管暂无官方的表态,但是一些当地的战略方面人士对于中国的态度,相对于立陶宛而言有所缓和。拉脱维亚中国问题专家认为中国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住了中立的立场,从中方立场出发不希望战争进一步扩大;不同于美国将俄罗斯和中国都视作敌人,欧洲在坚决反对俄罗斯侵略霸权的同时,对于中国仍然抱有合作愿景。不同于美国将俄罗斯和中国都视作敌人,欧洲在坚决反对俄罗斯侵略霸权的同时,对中国仍抱有合作愿景。他们提到,俄乌争端将可能会是一个机会,中国将可以借助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恶化的机会,缓和与欧美之间的贸易关系,以弥补贸易战当中的损失。


总而言之,俄乌冲突让波海三国原本就非常脆弱的“安全感”更加摇摇欲坠,将会进一步激化波海三国对俄罗斯的敌对态度,甚至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与影响到与中国的合作前景,需要后续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


   

 







校对:陈思杨

排版:刘江鸿

审核:鞠维伟

欢迎您的关注

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是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议、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总理共同签署的政府间正式文件《苏州纲要》明确提出“欢迎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组建16+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而建立的,它是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一个新型机制与高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