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会在斯洛文尼亚举行

2019年9月4日,第六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会在斯洛文尼亚布莱德举行。来自中国、斯洛文尼亚及其他中东欧国家的政要、学者、官员共100多人出席会议。

斯洛文尼亚副总理兼教育、科学和体育部部长耶尔奈伊·皮卡洛(Jernej Pikalo),斯洛文尼亚国务秘书多布兰·博日奇(Dobran Božič),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科院一带一路国际智库顾问委员会主席、前17+1智库网络副理事长赵白鸽,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徐坚大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17+1智库网络理事长黄平研究员,布莱德管理学院院长普尔格在会议开幕式致辞。开幕式由前斯洛文尼亚中国—中东欧国家协调员、现任大使拉什昌主持。

斯副总理耶尔奈伊·皮卡洛表示,第六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智库研讨会对于推动中斯关系以及“17+1合作”具有积极意义。当前,中斯两国在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不错的成就,特别是在教育、语言、体育等方面,今后双方还有更多的合作领域有待发展。

斯国务秘书多布兰·博日奇表示,近年来斯中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关于“17+1合作”他提出:一是要遵守欧盟的规定, 促进中欧关系发展;二是要坚持创新、可持续发展,将学术和智库等交流层级提高,在电子技术,中小企业,新能源,森林,体育、医疗等领域有待加强;三是必须维持合作的精神和共赢的理念。

斯前总统图尔克认为,欧盟对于“17+1合作”的确有所担忧和疑虑,同时18国相互理解也在不断增进和强化。“17+1合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多边主义实践。在多边主义遭遇挑战的形势下,应找到新的合作亮点,因此他强调:一是寻找并区分现有的需求以及未来的需求;二是注意文化的敏感性,尊重不同的文化;三是重视法律的兼容与对接。此外,“17+1合作”还要考虑在全球形势的大变化下如何在环保、减排等领域做出贡献。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大使表示,“17+1合作”已经成为最具活力、最有代表性跨区域合作机制,取得丰硕成果。她强调,在当前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情况下, “17+1合作”应强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牢牢掌握发展的大势,推进“17+1合作”向高质量发展;二是深化三方、多方合作,促进中欧关系发展;三是夯实民意基础,提供有力支持。其中,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和17+1全球伙伴中心均可发挥不同的积极作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前驻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波兰大使徐坚指出,“17+1合作”7年来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但还有提高的余地。比如,互动机制可以完善,国别合作赤字的情况应该重视;需要排除外界的干扰,通过合作成就来排除一些怀疑和疑问;此外,还要强化多方合作、取长补短,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

中国社科院欧洲所所长、17+1智库网络理事长黄平表示,“17+1合作”已经成为多边主义的经典案例,是一个全新的多边主义实践。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将中欧关系提升新高度,双方致力于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17+1合作”本身就是中欧关系的一个有机组成,中东欧也是“一带一路”倡议全覆盖的区域。他指出越是逆全球化、保护主义盛行,越要增进合作;越是存在挑战,越是坚持开放、多边主义和互利共赢的原则。中国提出了“文明互鉴”,文明互鉴强调取长补短,国家不论大小,都要考虑特性。

赵白鸽主任对开幕式上的嘉宾发言进行了总结并表示,图尔克先生强调注意现在的需求和未来的需求非常重要,我们应该积极回答问题,寻找答案。黄平所长强调的多边主义不是口号,而是实际行动,我们要注重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联动。中国不只是提供理念,而是有良好的示范,如“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际进口博览会等。

开幕式结束后,各国专家学者围绕着“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与中欧关系”,“‘17+1合作’的创新与可持续”,“‘17+1合作’的前景”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交流。会后,主办方将整理并出版参会学者的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