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欧洲的投资:西欧和中欧的看法比较

导言:2018103日,欧洲智库平台Visegrad-V4和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在布鲁塞尔联合举办中国在欧洲的投资:西欧和中欧的看法比较Chinese Investments in Europe: Comparing perceptions Across Western and Central Europe)。此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审视中欧投资关系。会议讨论了与欧盟投资范围、政治背景相关的问题,及对“16+1”中中欧国家的不同看法。

这次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为菲利普·杜邦泰尔(欧盟委员会)、鲁道夫·弗斯特(捷克国际关系研究所)、阿曼达·罗德(欧洲之友)、胡伟年(CEPS)、托比亚斯·盖尔克(Tobias Gehrke)(埃格蒙特研究所)和Justyna Szczudlik(波兰国际事务研究所)。托马斯·雷纳德(埃格蒙特研究所)和亚历山大·拉加齐(Alexandr Lagazzi)(欧洲政策研究所)担任两个小组的主持人,45人参加了讨论,并进行现场直播。

本文是本次会议的会议纪要,发布在EUROPEUM Institute for European Policy网站(http://www.europeum.org/)。

 

欧盟委员会远东事务部负责人菲利普·杜波泰尔Philippe Duponteil)先生做了开幕演说。他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与欧盟的关系,指出在贸易方面,双方的相互依赖性会日益增强,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彼此之间贸易关系的失衡导致了欧盟对华货物的贸易逆差,中国可以进入欧洲开放的市场,但欧洲出口商在中国市场却面临很多歧视性壁垒,因而情况更为复杂。他接着指出,非货物贸易关系(投资和服务)有望成为新的增长潜力。

他指出,与中国达成全面协议是必要的,但欧盟要站在维护贸易自由和稳定的立场。问题关键在于由于监管壁垒以及不对等的竞争关系,外国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比较困难,有时导致错失良机。例如某些行业,中国能够在欧洲投资,但这些行业在中国本土却对全球投资者保持封闭。因此,需要通过一系列谈判,重新平衡这种缺乏互惠关系的投资状况,从而为达成全面投资协定作出努力。随后,他谈到了全球化世界的主要参与者在互联互通方面担负的责任。

第一小组主持人是托马斯·雷纳德先生(埃格蒙特研究所)。阿曼达·罗德女士(欧洲之友)首先发言。她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之下,谈论欧洲的应对之道。罗德指出,欧洲公共舆论对中美争端可能给欧盟带来的后果及其在全球范围内可能造成的影响关注不够。为此,欧盟有必要审视自身在对华投资方面的战略利益,推动建立透明、友好和健康的竞争关系,以便与中国建立更牢固的关系。

接下来发言的是胡伟年女士(CEPS),她指出了与中欧投资有关的两个主要问题:市场准入障碍和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竞争不再是私人企业和另一家私营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私人企业和国家之间的竞争。这就会产生不公平竞争和市场扭曲——中国国有企业经常得到有利的外交政策的支持,也容易获得政府资金。她还提到,20187月举行的第18轮中欧投资谈判全面协议,与可持续发展、劳动法和人权等有关的问题也应当被考虑到。

在结束第一次小组讨论时,鲁道夫·弗斯特先生(国际关系研究所)强调了欧盟东部外围国家和“16+1”区域合作机制的重要性,指出该机制在创立时得到了东欧国家和北京的强烈支持,以鼓励经济关系。弗斯特说,中国人过去认为欧盟是包括英法德在内的西方大国,而一些小国则被忽视。如今,中国通过“16+1”模式在中欧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也引发了人们对欧盟凝聚力和碎片化贸易政策的担忧。

在第一轮提问环节,杜邦泰尔先生分享了关于“16+1”倡议附加价值的几点担忧,提醒欧盟在贸易和竞争政策方面有专属权限。

 

下一轮小组讨论是西欧和中欧对中国投资的不同看法。

第二轮讨论的主持人是欧洲政策研究所的亚历山大·拉加齐先生。Justyna Szczudlik女士(波兰国际事务研究所)第一个发言。她的发言集中讨论了两方面的问题:波兰对中国投资的态度,以及中国在波兰的投资。Szczudlik女士解释说,近年来,波兰对中国投资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以前,政府是通过多样化融资来源(升级基础设施……)来抵消欧盟投资减少的影响。如今,故事发生了变化:中国不再被视为一个货币供应国,而是一个合作伙伴。

福斯特(Rudolf Furst)先生(捷克国际关系研究所)随后发言,谈到中国在捷克共和国的投资。他回顾了该国与亚洲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强调日本在外国投资方面仅次于德国。福斯特说,捷克共和国是投资建厂的好地方,过去和欧洲其他后共产主义国家一样,经常被中国人忽视。

托比亚斯·盖尔克先生(埃格蒙特研究所)介绍了德国在国际和欧洲背景下对中国投资的看法。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投资的第二个接受国,这里的汽车产业占有重要地位。不过,盖尔克注意到,自2015年以来,公众话语发生了变化,决策者在谈到外商投资时,言辞变得谨慎很多。

最后,亚历山大·拉加齐先生向小组提问,让他们回答V-4国家对“16+1”合作机制的态度。对鲁道夫·武斯特先生来说,捷克共和国对“16+1”合作机制态度比较务实,他强调即使“16+1”对一些行业有用,它所取得的具体成果也不多。Justyna Szczudlik女士说,波兰对“16+1”持批评态度,因为它似乎没有给该国带来真正的经济利益。小组成员随后同意,“16+1”框架对一些不在欧盟的巴尔干国家是有用的,因为它正在促进它们的发展。他们指出,在西巴尔干地区,中国的存在被认为是欧盟(特别是塞尔维亚)的替代品。

原文链接PDF





(胡海娜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