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疫情报告与评估(2020年12月09日-12月10日)

【疫情大数据】





【专家观点】

吴白乙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17+1智库网络理事长):

 

展望美国大选后的欧美关系走向

——在“欧洲形势与对外关系”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

过去数年来,大家都有一个普遍的感觉,世界处在急剧的变化、分化、重组当中,而且速度在加快。今年发生的全球百年未遇的大疫情(特别是在欧美和世界绝大多数地区还在一再反复),使世界发展,包括未来经济增长的前景变得更加黯淡。经济全球化进程本已出现挫折,现在则更加不确定,而多数经济体近期和中长期陷入停滞、困顿也将是大概率的事。其实,也就是这个最大的“黑天鹅”事件,成了压倒特朗普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得美国大选的选情到了下半年出现出乎许多人预料的反转。经过十几天的争议和再盘点,大选结局基本明朗,特朗普团队仍在走诉讼程序,但要颠覆这一结果的几率已经不大。

关于美国大选,我想未来的关注点主要是看能不能够实现权力的平稳过渡。由于特朗普本人嘴还是很硬,仍然宣称自己是胜者,指责民主党“偷票”,还有很强的煽动力,支持他的群众情绪也很大,所以外界担心美国这次会出现“交权困境”。如果拖到1月上旬国会最后根据选举人票结果正式官宣,而特朗普团队仍然不肯腾出白宫,就会造成过渡时期工作衔接出现空档,对国家安全会造成重大的危机,就会出现美国政治几百年未见的恶劣先例。为什么特朗普就是不认输?在1.4亿合格的注册选民中,特朗普拿到7300万张选票,另外一半多是拜登的,这表明美国社会严重的对立撕裂前所未有,美式民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僵局乃至困境,这正是我们通过这次大选最应该看到的教训之一。特朗普可能最终将要依据宪法离去,但是特朗普留下来的“遗产”肯定不会轻易消失,因为美国社会结构、种族结构、长期增长的动力结构,还有其国内国际的道义主张和现实利益之间的冲突,如此种种复杂的矛盾已经通过这次大选充分显露了,也整体爆发了。下一步,凭拜登团队一己之力“修修边,磨磨角”,在短时间内还是可以做得到的。他们通过民主党政纲和这次竞选中的政策宣示,强调由近及远地调整特朗普的极端做法,调和各方的立场并让美国社会团结起来。这个基调是理性的,。但我认为美国今天的乱象和矛盾已经“非一日之寒”,谁来化解这块“坚冰”都会越来越难。

拜登上台后短时间内的政策优先选项一是抗疫,二是恢复经济,第三是要防范社会可能出现的持续动荡。这三条之间,疫情控制不住,经济就无法恢复,经济无法恢复民心就很难归从,这是一个显性的逻辑关系。民主党在传统上主张大政府,要大范围出台惠民政策来取悦中下层民众,这个会有较大难度,不仅要受到参议院或者国会两院当中共和党党团的严重掣肘,最重要的是受制于财政资源的约束,又会是一场马拉松之战。大规模防疫救人,搞隔离,不上班,还要给百姓发补贴,财政部就得向联储借更多的钱,就得搞量宽。但美国联邦的债务水平已经接近国际警戒线,如此下去就会危及美元信用根基甚至国运。所以,民主党还得从增税上做文章,要让资本家和企业多掏钱,这样又会吓跑跨国公司们,对产业回归有坏处。我想,拜登拾到的烂摊子就是这么难治理,各种利益博弈,异常复杂、纠结、难解,再加上代表第四权力中心的各路媒体都有“神操作”,各为其主说话,舆论还会进一步乱象纷呈,作用于美国百姓的信息获取,他们会更加心思难定,这样一个社会乱局,其整改难度是非常之大的。

美国大选并非我今天报告的重点,交待上面这些背景的目的是为了谈谈对欧美关系也“回不到过去”这一判断的原由。在基辛格说过“中美关系再也回不去”这句话之后一年半,德国外长马斯等一批欧洲政要也这么看欧美关系前景,我想这不是巧合,更非偶然。我们谈了半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实变就变在世界进入了一个历史上最为深刻和复杂的发展动力、前进方向、引领角色的混沌期、交叠期和加速转换期,并由此产生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各个背景下,各战略力量都必须脱开原有的格局和路径,根据不断出现的战略性竞争之需来调整站位,规定利益目标和实行灵活多向的政策转型。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必然趋势,不是所有各方都能同步认知或同样做得到。在这个前提之下,欧美关系也必然失去原有的稳定结构,其竞争一面会加大,合作的限度也会从隐性转向显性,我称之为“天花板”现象。

首先,拜登当选,欧洲就普遍表示欢迎,各主要国家领导人,包括英国首相约翰逊都不顾特朗普感受纷纷主动向拜登献好,他们都期待美国将回归大西洋主义,回归国际多边主义。拜登也表态,其执政后对外关系的首要一条一条就是恢复在特朗普任内受损的联盟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当然就是同欧洲盟国的关系。既然欧美双方都有这个愿望,那么它们就可以“重归于好”了吗?答案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大西洋两岸合作是双方的理性选项,也有传统和现实的基础,但在全球变局和战略竞争的前提下,二者之间原有的矛盾和结构性障碍难以简单地被平抑,所以存在预期与现实上的差距,要克服这一差距不仅需要时间,还取决于双方能否把外交问题放在内政问题之上来优先考虑。对于拜登团队而言,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国内当前的最尖锐的问题,在国内政治分裂和选举后遗症的影响下,美国的抗疫形势发展仍将艰难。欧洲也深受疫情大幅反弹之苦,各项经济社会纾困政策的推进过程可能更为复杂不一,欧美均自顾不暇,从物资到技术,彼此伸出援手、携手都需要克服“美国优先”、“自我优先”的惯性诉求。拜登表示当选后就重返巴黎协定,这是肯定的,但是他要重返巴黎协定主要的动机是否定特朗普政策、兑现本党的党纲和回应选民对于石油、页岩气等重大工业给美国环境带来严重影响的不满情绪。支持民主党的8000万选民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女性,她们关注重化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即便是拜登再次签署巴黎气候协定,后面还会遇到国会审批的问题,当年奥巴马政府签署巴黎协定后来不及得到国会批准就下台了。现在美国政治极端化仍在持续,两党在社会撕裂的背景下将就此大做文章,激烈博弈,导致国会耗费更长时间,甚至久拖不久。欧洲已明确提出要搞绿色新政、加大对碳排放税的征收,而大西洋的另一边可能有政策上的反复和讨价还价过程,难以和欧洲同步,甚至会屈从于国内利益在碳关税政策上同欧洲产生新的分歧。另外,欧美在能源问题上的分歧也难以消除,美为其自身利益阻挠欧俄能源合作,这一点拜登上台后恐怕也难改。所以,我认为欧美关系的重大利益弥合、转换并非易事。

其次,近年来美国政治极端化和这次大选呈现的政治、社会乱象也严重影响了美式民主制度的感召力。美式民主一直被认为是最完整、最先进的一种制度模式,并且一直对欧洲模式有侵蚀作用。这几年美国的民粹主义、反智主义甚嚣尘上,系统性的种族歧视现象无以复加,令世人大跌眼镜。欧洲政治其实也有右转的趋势,但是得益于福利国家的“安全阀”,欧洲社会还不至于和美国一样同步的极端化,因而民众对美国的看法呈消极态势。德国有一个专门研究选举政治的Dalia Research网站最近发布一组“民主认知指数”。该网站在20个国家做了对美国制度看法的问卷调查,结果被分成两类,很有意思。对于美式民主认同程度比较高的是尼日利亚、越南、印度、菲律宾、以色列、肯尼亚、委内瑞拉、巴西、罗马尼亚和波兰等10个国家。持负面看法的有中国、德国、奥地利、丹麦、爱尔兰、比利时、加拿大、瑞典、希腊、法国等10个国家。除了中国,西方发达国家民众竟然都不认为美国政治还有进步性。相反的是,除以色列外,美国政治制度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仍有市场,还有“灯塔效应”。

再次,欧美之间存在权力结构上的非对称性,必然造成双方在具体目标和行动上的差异。一是外部竞争压力会迫使欧洲寻求更高程度的战略自主和多极化目标。2009年以来,欧洲深受债务危机之苦,欧盟整体增长一直低迷不振,疫情进一步拉大欧盟GDP总量与中、美的差距。欧方对于中美战略竞争存在矛盾心态,但对这两大力量都心怀恐惧和担忧。尽管欧对美仍有“心向往之”的旧情,但面对日益分化的世界格局,欧洲只能回到“原则性现实主义”这个政策基点上来处理各种前所未有的矛盾关系,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发展空间不至被快速压缩或沦丧。二是就双方的治理模式之分而言,欧盟是多层次的超国家权力架构,美国是民族国家的权力模式,二者权力运行的规则、结构差异巨大。在一个内外竞争多元化格局之下,欧美的应对方式取决于不同的制度约束和对多元利益的整合能力,即使在相同的安全利益上,双方追求的目标难以完全一致,其手段、步骤更是难以完全相同。这些都决定欧美恢复多边主义合作的道路并非平坦。此外,随着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技术创新竞争、产业链调整和消费市场的转移,第三方对欧美关系施加的影响也不再如从前那样可以忽略不计了。上述这些因素将造成美欧之间“控制与反控制”、“利用与反利用”的博弈更加凸显。欧洲在产业政策、数据保护、贸易补贴、碳关税、能源安全、欧元结算机制、伊核协议等关键议题上不再屈从于大西洋关系,明确反对美国经济霸权,反对美无视国际法滥施“长臂管辖”。,这些调整都是拜登时代要解决却不能轻而易举解决的美欧关系的深层问题。

第四,欧美在防务安全问题上分歧也难以解决。欧美对于俄、土以及欧洲周边问题的关切和处理手法也难以同步。拜登上任后缓和欧美矛盾就需要改变特朗普在欧洲防务问题上的偏激做法,但是美国能否一如既往地承担欧洲安全的重负仍然是一大难题。举个例子,美在阿富汗驻军单兵每年人均支出50万美元,日均1370美元。在近年美国财政预算中,每年军事开支高达7000亿美元左右。鉴于联邦债务已高达27万亿,其负债水平已接近南欧国家,再难有强大国力来维持海外驻军的规模,让欧洲盟友继续“撘便车”。所以在防务问题上,美一直要求盟友承担更多的责任,包括增加费用分摊额度,这一总体趋势恐难逆转。对于欧洲而言,在推进防务独立上,不仅要打破预算上限的传统限定,还要改变公众反对军备的“和平主义”思维,更是难度很大。欧洲更可能通过制度转型提高自身危机管理能力和预防性外交的投入,这就会使欧在对俄关系、对土关系、对中东政策,包括印太战略等这些方面与美拉开实际距离。

最后一点和前面有重复之嫌,但是有必要再强调一下。欧美同属西方,但在一个急剧变动的世界中,全球利益链不断发生实时调整和动态归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板块和既有的国际政治经济治理架构都势必处于加速分化、重组过程中。务实的功能性协作组织以其轻资产、机动性特点正在取代传统的意识形态和军事对抗性联盟而成为风尚。就未来国际秩序而言,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显然已不是西方的专属品,在欧美之间也存在着“明”“暗”两条战线的竞争和博弈。拜登重归多边主义仍然离不开美式霸权的思维定式,欧洲则已然超越现代民族国家定式,走上后现代社会发展之路。从根本上讲,其内部多速、多元化发展的特性决定了欧洲战略扩张的限度,也规定了欧洲在维持西方整体性上的限度。美欧之间的身份认同会因不断受到现实危机的冲击而松动,同时会因世界多极化发展而被迫做出调整和变革,继续维护西方团结一致的代价会更高。从长远来看,欧洲可能最先走出“西方中心论”而承认非西方世界的崛起,这一点在2014年英法德率先加入亚投行上已见端倪。

作为结语,我归纳三句话:第一,美国大选启示世人,“美国病”愈加深重。过去30年美推动全球化获益匪浅,但也造成自身的严重失衡,矛盾多发。未来它要继续对内行民主,对外逞霸权的实际能力都难如从前。但是,维持霸权是美国的根本利益所在,拜登的对外政策不会放弃这一初心,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美国同世界的关系还是好不了,对此我们不要有幻想。这是世界变局的内在逻辑决定的,也是霸权与反霸权长期斗争的普遍性所决定的。第二,美欧之间身份认同、价值观等历史遗产固然丰厚,毕竟二者经济体量加起来有40万亿美元,他们还拥有技术、规则、话语、文化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但是,“大有大的难处”。在当下这个多变的世界上,欧美顺应性变革的动力和行动都已明显不足,特别是美国倒行逆施的反作用愈加突出。最近,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再次警告,美国处在历史转折的前夜,“如果危机处理不当,可控的内部冲突可能会演变成革命或内战,产生的影响不会局限在美国,更会波及全世界”。展望欧美关系的调整、回摆,我们要看到二者的共性和差别,才能在战略上保持定力,在战术上高度重视防范国际秩序变动的系统性风险,提高自己“与狼共舞”的反制能力。第三,要在困难、危机中找到中国“突围”的新方位、新机遇、新方略。客观上讲,全球疫情防控形势的反转及实际成效的高下进一步证实了我们治理能力有很强的一面,也进一步将我们国家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是,在外部环境中长期风险加大和世界走势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我们要“办好自己的事”难度也更大了。为此,中央下了国内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先手棋,这是变外部压力为新的增长动力的关键一招。下一步,“双循环”如何能真正转起来,特别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怎样更好地达成并发挥出来,不仅涉及欧亚两大发展板块的战略对接,而且关系到中欧两大发展力量的深度联通、互动。这些前沿性、规划性的大问题既是需要破解的难题,也为欧洲学界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各国应对疫情的政策】

希腊   

希腊政府发言人佩特萨斯12月7日上午宣布,全国封锁措施将延长至1月7日,在此期间实施的相关措施有:民众外出仍需要进行申报;希腊全国范围仍实施晚上9点至次日清晨5点的宵禁措施;禁止民众跨地区旅行;全国学校、餐馆、酒吧、滑雪场、运动场、法院等关闭至1月7日,何时重开将另行通知。佩特萨斯称,将会在本周稍后时间公布节前恢复部分商业活动的计划路线图。据悉,在季节性商店12月7日重新营业后,预计在12月11日理发店、美容院、书店、花店、玩具店将允许重新营业;在12月14日零售商店或将重新开放。                                                                                                                                                                                                                                                                                                                                                                                                                                                                                                                                                  

爱沙尼亚

7日,爱沙尼亚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共有15.8万名游客在爱沙尼亚住宿,同比减少45%。住宿的多数顾客是国内游客,外国游客只占游客总数的十分之一。统计局分析师表示,第二波冠状病毒疫情和各国实施的限制严重影响了旅游部门。国内游客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哈留,其次是帕尔努、塔尔图和东维鲁。

 

立陶宛

7日,立陶宛总统瑙塞达签署法令,批准包含14名部长的新一届内阁名单。瑙塞达表示,新内阁在国家处境艰难之时走马上任,当务之急就是要迅速做出决策以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危机。

 

罗马尼亚

12月7日晚上21点35分,罗马尼亚2020年议会选举正式结束。执政党国家自由党(PNL)未能在此次议会选举中获得更多的选票,总理奥尔班于当晚宣布辞职,表示承担其领导的国家自由党在议会选举中失利的责任。奥尔班在总理府发表讲话说,选民在议会选举中做出了选择,为此他决定辞职。他还表示,此举是为了能够通过谈判产生一个由中右翼政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并且他将继续担任国家自由党党主席职务。总统约翰尼斯接受了奥尔班的辞呈,随后任命国防部长尼古拉·丘卡(NicolaeCiucă)为临时总理。

罗中央选举办公室在经过对海内外18855个投票点96%以上投票统计后宣布,最大在野党社会民主党(PSD)在此次议会选举中获得最多议席。根据投票统计数据结果显示,社会民主党得到的投票率和投票数均高于其他党派,分别为众议院得票率为29.69%,得票数为1673265票,参议院得票率为30.13%,得票数为1699842票。排名第二是国家自由党(PNL),众议院得票率为25.18%,得票数为1,418,961票,参议院得票率为25.58%,得票数为1443357票。第三位是拯救罗马尼亚联盟党-自由统一和团结党联盟(USR PLUS),众议院得票率为14.75%,得票数为831192票,参议院得票率为15.24%,得票数为859593票。第四位是罗马尼亚人团结联盟(AUR),众议院得票率为8.69%,得票数为489562票,参议院得票率为8.77%,得票数为495,037票。第五位是罗马尼亚匈牙利族民主联盟,众议院得票率为5.98%,得票数为336976票,参议院得票率为6.13%,得票数为346112票。

 

波兰

当地时间9日,波兰总统杜达抵达捷克布拉格开始工作访问。杜达与捷克总统泽曼举行了会晤,双方就欧盟2021年至2027年财政预算及新冠疫情“恢复基金”,维谢格拉德(V4)集团国家(波兰、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之间的合作以及波捷双边合作等问题交换了意见。会见后,波兰总统杜达表示,已经就欧盟预算及条件机制与欧盟达成初步协议。他向泽曼介绍了协议大纲,并对泽曼的支持表示感谢。

泽曼则表示,他听取了杜达关于把欧盟资金与法制挂钩及其立场的解释。他表示,应在欧盟预算问题上支持波兰和匈牙利。

此前欧盟提议将2021至2027年的财政预算及新冠疫情“恢复基金”与27个成员国对欧盟法治规则的执行相挂钩。11月16日,匈牙利与波兰投票否决了该预算。

 

阿尔巴尼亚

据当地媒体报道,由于阿尔巴尼亚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有明显缓解的迹象,阿尔巴尼亚卫生部副部长米拉·拉卡克丽(Mira Rakacolli)于当地时间12月2日宣布,原定于当天截止的宵禁措施将被无限期延长。

米拉·拉卡克丽重申,在每天晚间的10点至次日早晨6点之间,禁止公民外出活动,快餐速递服务在这期间也不被允许。她还强调,延长宵禁的建议是由医学与防疫专家委员会提出的。另外,有关禁止举行集会、庆典、葬礼等聚集活动的限制令也将无限期延长。而大学和政府机构仍将继续进行网上授课与网上办公。

 

捷克

9日捷克众议院辩论政府的议案,将紧急状况延长30天至1月11日。反对党不同意继续延长紧急状况,哪怕一天,而支持政府的一派则列举了PES系统必须在紧急状况下运行,否则将全部放开措施,后果不堪设想。最后可能是像上次那样通过折中方法,缩短延长时间。

10日开始,餐馆将能够在窗口出售啤酒。总理安德烈·巴比什刚刚表示了这一点,根据该规定,周一的政府法规将发生变化。按照周一宣布的规定,餐馆和酒馆的外卖窗口全天不能出售含酒精饮料,包括打包在杯子或PET瓶中。巴比什对记者说:“禁止出售啤酒的目的是不要在圣诞节市场等公共场所拥挤和喝酒。”

  

斯洛伐克

斯洛伐克将采取封锁措施,但正如卫生部长马雷克·克拉伊奇(MarekKrajčí)宣布的那样,这不会像其他国家那样。餐厅露台将于12月11日关闭。茶点仅可通过窗户供应食物。呼吁地方政府废除圣诞节市场。从12月14日起,酒店,电梯和缆车的条件将收紧。从12月21日起,将实施另一项法令,该法令将关闭几乎所有商店,除了那些销售基本必需品的商店。学校也将关闭,并延长假期。该措施将至少实施三周。教堂和健身中心可以保持开放。从12月28日开始,所有员工人数超过500人的公司都必须进行全员核酸检测。

 

塞尔维亚

卫生部长在表示他们是在将在假日期间对来自国外的人被采取相关措施,这些措施将保护我们的医疗系统将被采用。旅游场所、酒店以及新年庆祝活动都要遵守相关防疫规定。他说,少量疫苗将在年底前到货,只有到明年秋天才提供足够数量的疫苗。此外在Batajnica将开设一所新的医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匈牙利

匈牙利总理府的国务秘书表示,申请注射新冠病毒疫苗的注册者越来越多,当前已经超过了十万人。在匈牙利疫苗信息网站的主页上,所有匈牙利人都可以申请注射疫苗。这些人也会得到关于疫苗研发进展的最新消息。群体注射仅仅在以下时机才会开始,即匈牙利官方医疗机构批复并对此疫苗办法许可证之后,疫苗才能在市场上流通。当前匈牙利政府正在和不同的疫苗生产商进行商谈,计划采购1700万份疫苗。目标是,尽快为匈牙利民众找到可靠的、有效的疫苗,并保障每个人的注射机会。

 

 

【疫情的经济社会影响】

保加利亚

世界领先信用保险公司科法斯(Coface)报告,保加利亚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5.2%;罗马尼亚同比降幅最大,为下降6%;捷克下降5.8%;匈牙利下降4.7%。科法斯预计,与春季相比,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将对中东欧地区(CEE)经济造成更大的冲击,未来几个月该地区经济仍将陷入衰退。科法斯的经济学家格瑞格·史密斯维奇称:“今年对企业来说是艰难的一年。尽管我们预计2021年的经济环境会相对改善,但企业必须准备迎接更多挑战,包括破产及相关风险。我们预计,到2022年,中东欧地区以及西欧许多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019年疫情前水平。”

本信息专报由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网络团队提供

课题组负责人:刘作奎

课题组团队:鞠维伟、贾瑞霞、马骏驰、韩萌、陈思杨、顾虹飞、吴佳岳、刘江鸿

审核:鞠维伟、刘江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