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系列专题(七):俄乌冲突后印度会取代中国在欧洲的地位吗?

导言:2022年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十周年,十年来合作机制切实推进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边、多边的务实合作,成为中欧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俄乌冲突造成中东欧地区严重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这同时也考验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未来合作的深化发展。为此,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约请相关领域学者专家,围绕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发展历程和未来前景撰写了系列文章,在此与读者分享。


原航,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波兰与中东欧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


2022年5月初,印度总理莫迪访问欧洲,受到热烈欢迎。德国《奥格斯堡汇报》网站刊登题为《对德国来说,印度应该成为新的中国》的文章,称印度对德国的重要性应该堪比中国。那么,对欧洲和中东欧来说,印度会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中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对此,本文提出一些初步观察,以抛砖引玉。

 

中国与印度在欧洲对外关系中角色变化


印度成为下一个中国是近年来西方人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其背景和原因很复杂,其中也与欧洲自身对中国政策的调整有关。一方面,中国与欧盟多年来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之一,双方在气候变化等多项国际事务中持有相近立场,保持了良好合作。另一方面,欧盟也不断调整对华政策,2019年后对中国重新定位,欧盟在寻求减轻对中国的依赖。特别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欧盟更多强调战略自主,寻求供应链、价值链多元化。2021年拜登上台后,欧美加强了协调,同时中欧关系因一些重大分歧遇到困难,同年欧盟正式出炉其印太战略,欧盟减少对华依赖的趋势趋于定型。2022年在俄乌局势背景下,欧美加强协调,欧盟寻求减少对中国依赖的进程加速。当前,疫情蔓延、俄乌冲突等世界不确定性层出不穷、互相缠绕,经济全球化日益受到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意识形态偏见、地缘政治以及泛安全化等政治因素干扰。鉴于中欧双方在俄乌冲突等议题上的立场分歧,双方关系的完全转圜与弥合尚需时日。在中东欧层面,2017年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也面临一些困难,合作难度加大。中美贸易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东欧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欧盟也多次质疑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动机并加大干预力度,同时个别中东欧国家也时有挑战中国原则底线的举动。中欧经贸投资等关系能在多大程度上继续排除干扰、保持过去务实合作的良好势头有待进一步研究。


而印度由于坚持战略自主,在构建多元互动外交中左右逢源,正成为各大力量争相争取的对象。当前围绕俄乌局势的国际博弈正酣,西方正在全球加强盟友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关系。欧美正在积极拉拢印度,以平衡中俄。印度与欧洲联系正热络。4月21日英国首相约翰逊访问印度。4月25日印度在新德里举办瑞辛纳对话论坛,邀请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波兰、立陶宛、斯洛文尼亚、葡萄牙、荷兰、挪威和卢森堡等9国外长出席。冯德莱恩在新德里呼吁印度与欧盟加强合作,寻找机会重启与印度的贸易谈判,试图减少印度对俄罗斯的依赖并赶上“印太经济发展的快车”,同时提醒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无上限”伙伴关系对印度和欧洲都构成威胁。25日双方宣布成立欧盟—印度贸易和技术委员会,这是继美国之后欧盟与别国成立的第二个贸易和技术委员会。欧盟对印度的重视可见一斑。5月初,印度总理莫迪展开“欧洲之行”,5月2日莫迪访问德国,同德国总理朔尔茨举行双边会晤,5月3日至4日访问丹麦,并参加第二届印度—北欧峰会,分别会晤丹麦、冰岛、芬兰、瑞典和挪威领导人,5月8日欧盟与印度举行视频峰会,呼吁重启停滞许久的贸易谈判。印欧的多次互动展现出欧盟与印度的接触逐渐增加,而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就2021年5月欧盟单方面“冻结”《中欧投资协定》以来日益紧张,表现出中欧关系的脆弱性及欧盟对中国的不信任。


可见,中国与印度在欧洲的地位似乎呈现“一升一降”,难怪德国媒体释放出“对德国来说,印度应该成为新的中国”的信号。

 

印度在欧洲会取代中国吗?


那么,印度是否会替代中国在欧洲的地位?当然,这个问题的回答尚需时日。有一点是似乎是明显的,那就是欧洲继续寻求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当前的迹象表明,尽管俄乌冲突吸引了欧洲的注意力,但似乎并未让欧洲停下推进其印太战略的脚步。欧洲正在加强与日本和印度的接触。4月底,德国总理朔尔茨访问日本。德国媒体认为,德国新总理的这次亚洲之行表明他似乎正在寻求打破过去德国政府首先寻求在亚洲与中国对话的传统。在印度方面,印欧近期互动如此紧凑显示双方联系确实热络。


然而,印度与欧洲(包括中东欧)关系的提升还需要条件。在欧洲层面,有几点观察。一是,印度的对外政策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强调战略自主和不结盟。由于历史殖民的原因以及印度长久以来的不安全感,印度一直注重其国家的战略自主,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例如,印度对俄乌局势的立场是相对客观的,其对外宣称是中立的。例如,在联合国有关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问题上,印度在1月29日、2月27日、3月2日、3月23日、3月24日等多次联合国就乌克兰局势的紧急会议表决中投出弃权票。在俄乌局势的背景下,印度继续维持了与俄罗斯的武器与能源贸易,并通过“低价”购买了俄罗斯的石油。三是尽管印度近期面临美、英、欧盟等西方希望印度选边站的巨大压力,但印度并没有完全向西方靠拢,而是保持了中立立场。据《印度斯坦时报》报道,当地时间4月6日印度人民党成立42周年之际,莫迪总理对党内成员发表讲话,表示印度会“坚定地捍卫自己的利益,不会有任何恐惧”,这也明确了俄乌局势下的印度立场。5月2日,印度总理莫迪访问欧洲,依然拒绝放弃在俄乌冲突中所持的中立立场。我们认为,印度的这一立场是其坚持战略自主的体现,一个战略自主的印度不可能与任何力量构建过于紧密的关系。


二是,近期印欧互动频繁,更像是特定阶段的特定选择。印度著名地缘战略学者拉贾·莫汉指出,欧洲与印度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加强合作原因在于:一是印度和欧盟都想减少对俄罗斯依赖;二是印度和欧盟都需要更好应对快速崛起的中国;三是印度和欧盟都期待在美国影响下扮演更重要的区域角色。作者预测,这三方面因素叠加共振将使印欧关系出现新的高潮。也就是说,印度在此时成为欧盟心仪的合作对象,是当前一阶段欧盟合作的重点,并不意味着欧盟将长期选择印度作为合作的对象。印度与俄罗斯在俄乌冲突背景下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印度积极购买俄罗斯的低价石油,与俄罗斯保持长期的贸易与武器合作,印度与俄罗斯的这种合作本身就会招致欧盟一定程度的不信任,为此印度总理莫迪特地到欧洲向其领导人“解释”自己的“中立立场”。同时,印度似乎满足于在中国与西方之间周旋而获得的“受重视感”。印度与欧盟之间未来就“遏制”中国达成共识与合作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从长远来看,印度仍缺乏经济上的吸引力,为了维持与欧盟的长期合作,印度方面仍有许多努力的空间。


在中东欧层面,该地区受到印度的重视程度尚无法与西欧相比。印度曾经在20世纪下半叶与东欧地区关系紧密,近年来面对中国—中东欧合作的推进,印度也想“再次进入这些繁荣的市场,并从那里寻求技术和资金”。2018年以来,印度逐步加强了与东欧和南欧的联系。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印度与中东欧地区很多国家有一些共通之处,中东欧国家激烈批评印度政治的情况不多见。但在经贸领域,印度与中东欧地区国家总体上关系还不强,互相不属于最大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量还比较有限。而中国是印度最大贸易伙伴,是中东欧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因此,在中东欧地区印度想赶上中国尚需时日。


种种迹象提醒我们,尽管印度在短期内似乎还难以代替中国对欧洲的价值,但是欧洲媒体相关讨论不绝于耳,本身即具有象征意义,值得重视。如果全球化退潮,西方与中国脱钩,欧盟继续推进其印太战略,那么印度对欧洲的重要性还可能提升。


校对:陈思杨

排版:刘江鸿

审核:鞠维伟

欢迎您的关注

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是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议、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总理共同签署的政府间正式文件《苏州纲要》明确提出“欢迎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组建16+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而建立的,它是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一个新型机制与高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