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连载| 《维谢格拉德集团的嬗变与中国V4合作》(四)

《维谢格拉德集团的嬗变与中国V4合作》(四)

  主   编:孔田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第四部分:中国和维谢格拉德国家在经贸和投资领域的合作潜力分析


一、中方的视角:贸易潜力分析

维谢格拉德四国(下称:V4)在中国与中东欧贸易中占着重要的比重。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13年V4贸易额占中东欧的11个欧盟成员国的贸易额的75%,占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16国贸易额的73%,出口所占比例相应为74%和71%,进口所占比例分别为47%和50%。换言之,在16国中,1/4的国家(V4)占到了近3/4的贸易额和出口额,占到了一半的进口额。因此,V4是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16国中最大的市场和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一)、中国与维谢格拉德四国的双边贸易概况


在V4国家中,波兰人口最多,市场潜力也最大。在欧盟东扩之前,2003年匈牙利是中国在该地区国家当中最大的贸易伙伴,时至2013年,波兰早已取代匈牙利,成为中国在该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分别排在该地区第二至四位。中国在该地区的出口排名跟贸易额排名类似,波兰第一,其后依次为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在从该地区的进口方面,2013年斯洛伐克排在第一,其后分别是匈牙利、捷克,波兰则位居第四。

从中国在V4国家中的贸易地位情况来看,2013年中国是波兰第二十二大出口目的地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为捷克排名第18位的出口目的地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斯洛伐克第十大出口目的地和第八大进口来源地,是匈牙利第十五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从贸易平衡情况来看,2013年中国是捷克第一大逆差来源地,是波兰、匈牙利第二大逆差来源地(第一大均为俄罗斯),是斯洛伐克第五大逆差来源地(排在韩国、俄罗斯、奥地利和捷克之后)。

  1、中国与维谢格拉德四国的贸易结构

    (1)、从出口情况来看,机电产品构成了中国对V4国家出口的最主要产品。

波兰2013年自中国进口产品前5项分别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贱金属及制品,家具、玩具、杂项制品,化工产品,占到自中国进口产品总额的80%,机电产品占到52.3%。

捷克2013年自中国进口产品前5项分别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杂项制品,鞋靴、伞等轻工产品,占到自中国进口产品总额的90%,其中机电产品一项就占74.6%。

斯洛伐克2013年自中国进口产品前5项分别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贱金属及制品,家具、玩具、杂项制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占到自中国进口产品总额的88.6%。其中机电产品占69.2%。

匈牙利2013年自中国进口产品前5项分别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家具、玩具、杂项制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塑料、橡胶,占到自中国进口产品总额的95%。其中机电产品一类就占到87%。

(2)、从V4国家自身的进口结构情况来看,除了机电产品之外,其他产品在这些国家的进口中排名不是太突出。

对波兰来说,在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及杂项制品,鞋靴、伞等轻工产品,陶瓷、玻璃等这几大类产品中,中国均为波兰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位居德国之后。但在波兰进口量最大的五大类产品(机电产品、矿产品、运输设备、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中,中国只占据机电产品(位居第二)和贱金属及制品(位居第五)这两大类。

对捷克来说,在机电产品,鞋靴、伞等轻工产品这两大类中,中国是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位居德国之后。在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杂项制品这两类中,中国是第三大进口来源地。但在捷克进口量最大的五大类产品(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矿产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中,中国只有机电产品位居第二。

对斯洛伐克来说,在鞋靴、伞等轻工产品类中,中国是斯洛伐克的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在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杂项制品这三类中,中国是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在光学、钟表、医疗设备,陶瓷、玻璃这两大类产品中,中国是第五大进口来源地。在斯洛伐克进口量最大的五大类产品(机电产品、矿产品、运输设备、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中,中国仅机电产品类榜上有名,位居第四,排在奥地利、德国、捷克之后。

对匈牙利来说,在机电产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这两大类中,中国均为匈牙利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在皮革制品、箱包类产品中,中国位居第五。在匈牙利进口量最大的五大类产品(机电产品、矿产品、化工产品、贱金属及制品、运输设备)中,中国仅机电产品类榜上有名,位居第二,排在德国之后。

(3)、V4国家对华出口也主要是机电产品。

波兰2013年对华出口前5项分别为:贱金属及制品,机电产品,活动物、动物产品,塑料、橡胶,运输设备,占到对华出口总额的81.8%。

捷克2013年对华出口前5项分别为: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光学、钟表、医疗设备,贱金属及制品,塑料、橡胶,占到对华出口总额的84.1%。

斯洛伐克2013年对华出口前2项分别为:运输设备,机电产品,已经占到对华出口总额的94.7%,仅运输设备一项就达79.4%。运输产品主要是归功于德国大众在斯洛伐克设厂生产途锐豪华SUV,这些车近几年大量出口中国,带动斯洛伐克对中国出口的迅猛增加,同时也是斯洛伐克对华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的主要原因。

匈牙利2013年对华出口前5项分别为:机电产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贱金属及制品,运输设备,塑料、橡胶,占到对华出口总额的94.7%。

 

    (二)、统计口径问题的困扰

统计口径不一造成维谢格拉德四国对中国出口的低估,进口的高估,进而对贸易额及贸易逆差的高估。

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3年捷克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102.5亿美元,下降3.4%。其中,捷克对中国出口19.2亿美元,增长14.6%;自中国进口83.4亿美元,下降6.8%。捷克贸易逆差64.2亿美元,下降11.8%。而据中国海关的统计,2013年中国与捷克的双边贸易额为94.5亿美元,其中自捷克进口26.1亿美元,对捷克出口68.4亿美元,贸易顺差42.3亿美元。贸易额被捷方高估,对中国出口被低估,进口被高估,进而贸易逆差被高估。

匈牙利的情况跟捷克类似。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3年匈牙利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86.7亿美元,下降1.1%。其中,匈牙利对中国出口18.6亿美元,增长4.2%;自中国进口68.1亿美元,下降2.5%。匈方贸易逆差49.5亿美元,下降4.8%。而据中国海关的统计,2013年中国与匈牙利的双边贸易额为84.1亿美元,其中自匈牙利进口27.2亿美元,对匈牙利出口56.9亿美元,贸易顺差29.7亿美元。贸易额被匈方略微高估,对中国的出口被低估,进口被高估,进而逆差被高估。

而波兰则是另一种情况。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3年波中双边贸易额为133.8亿美元,增长11.5%。其中,波兰对中国出口21.2亿美元,增长20.4%;自中国进口112.6亿美元,增长9.9%;波方逆差91.4亿美元,增长7.7%。而据中国海关的统计,2013年中国与波兰的双边贸易额为148.1亿美元,其中自波兰进口22.4亿美元,对波兰出口125.8亿美元,贸易顺差103.4亿美元。各项指标均被波方低估。

再看斯洛伐克,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3年斯洛伐克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54.0亿美元,增长11.5%。其中,斯洛伐克对中国出口21.2亿美元,增长22.2%,占其出口总额的2.5%;自中国进口32.8亿美元,增长5.5%,占其进口总额的4.0%。斯方贸易逆差11.6亿美元,下降15.5%。而据中国海关的统计,2013年中国与斯洛伐克的双边贸易额为65.4亿美元,其中自斯洛伐克进口34.6亿美元,对斯洛伐克出口30.8亿美元,贸易逆差3.8亿美元。贸易额被斯方低估,对中国的出口被低估,进口被高估。同时,按照斯方统计,斯中贸易为逆差,而按照中方统计,中方为逆差,也是中国与维谢格拉德四国中唯一一个中方逆差国。

 

    (三)、V4国家的制造业比较优势和出口能力

根据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13年欧盟竞争力报告》,我们对V4国家的产业竞争力进行具体分析。

在食品方面,波兰的指数为1.46,在V4国家中遥遥领先。与此同时,波兰和匈牙利的食品贸易是顺差。相比之下,中国的食品竞争优势跟V4相比均排在这些国家的后面,因此,中国和V4国家在食品贸易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挖。鉴于中国和V4国家在食品方面不存在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V4国家,尤其是匈牙利和波兰需要加大对中国的食品出口。

在酒精和饮料产品方面,V4国家的竞争力指数也均高于中国。在贸易方面,捷克和匈牙利的酒精和饮料产品贸易均是顺差,这也反映了捷、匈两国在该产品领域的竞争力。相比之下,由于饮用习惯等原因,中国在酒精和饮料产品方面的贸易指数是负数。在该产品领域,捷克和匈牙利可以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出口,尤其是捷克的啤酒和匈牙利的葡萄酒。

在烟草产品方面,波兰的制造业指数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充分说明了波兰在烟草产品方面的优势,捷克的制造业指数也比较高。贸易指数也呈现出正相关性。中国在烟草方面可以探讨与这两国的合作。

纺织品、服装、皮草和鞋等轻工产品是中国的传统出口强项,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潜力可挖。例如,德国对V4国家的服装出口和鞋类出口比重均要高于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所占比重。

在木制品和纸品方面,V4国家中除匈牙利之外,其他三国的竞争力优势均比较明显,这些国家的木制品贸易也是顺差。木制品和纸品领域V4国家还有开拓对华贸易的空间。在印刷领域,捷克的竞争优势显著。在家具领域,波兰产品的竞争力优势也很明显。

在精细化工领域,V4国家还有进一步拓展对华贸易的空间。在石化领域,双方的竞争力优势基本持平,除了波兰的产品指数略高一些。在药品领域,匈牙利的优势更明显一些。

在橡胶和塑料产品领域,在产品竞争力方面,V4国家的指标要高于中国,但在出口方面则逊色于中国。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

在非金属矿物、基础金属产品、金属制品领域,中国与V4国家的状况类似,但在出口方面,中国的状况略高于V4国家。

在计算机、电子产品以及电子设备领域,V4国家的竞争力指数均低于中国,尤其是波兰的竞争力指数仅及中国的1/3,匈牙利的指数基本接近中国的指数。但在出口方面,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波兰的指数接近中国,捷克则表现较差,为负数。考虑到全球产业链的分布,中国和V4的该类产品均是全球产品链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针对的市场不同而已。中国是依托东亚,但面向全球。而V4则是依托德国,面向欧洲。

在机械产品领域,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产品竞争力均高于中国,同时,这些国家也有一定的出口能力。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从东欧国家获得了许多机械产品和成套设备。改革开放之后,东欧的机械产品也是中国的主要进口来源之一。东欧剧变之后,随着东欧国家向西看以及双边贸易结算方式的改变,V4国家的机械产品基本退出中国市场。从技术水平看,V4国家的机械产品在某些方面并不一定比西欧的差,只是近年来知名度没有西欧的高,尤其是国家品牌效应差。中国可以同V4国家探讨加强机械产品合作的可能性。

在汽车产品领域,中国的竞争力远远低于V4国家,同样也表现在产品出口能力方面。这方面的合作空间还有待于突破。在其他交通工具方面,例如摩托车,中国的产品价值能力和出口能力远高于V4国家。

 

    (四)、小结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小结:

1、V4国家是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机制中的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也是重要的进口来源地。

2、中国与V4国家贸易多年来是顺差,近一两年来,由于中国从斯洛伐克进口大力德国大众的SUV汽车,中国对斯贸易也从顺差变为逆差。

3、机电产品为中国对V4出口的最主要产品,这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对V4出口在结构上的相对单一。

4、双边贸易的产品结构表明,中国与V4的贸易还有很多潜力可挖。


二、中方视角:投资潜力分析

 

    (一)、中国对中东欧及V4投资情况分析

 

1、中国对中东欧和维谢格拉德国家投资基本情况

 一国投资气候的改善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外部直接投资的增加。但重大的投资机遇往往发生在某国家或地区经历重大转型、变革或者具有资源享赋的国家因国家动荡而重新洗牌(如西方对战后利比亚能源格局的重新分配)等。事实上,中东欧国家自苏东剧变之后,向中国展示出一次较大的投资机遇,即20世纪90年代的转型时期,中东欧各国纷纷进行私有化改革,实行市场开放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对外资提供优惠,鼓励发展私有经济。以后随着“回归”西方步伐加快,这种机遇期也随之结束。但是在中东欧转型时期,中国由于投资能力有限而没有出台相应的整体投资战略,只是投资移民积极参与到转型期中东欧国家的市场开发,并以短线投资为主。从2007年至2012年尽管中国对中东欧部分国家投资存量保持增长态势(见表1),但基数较低,中东欧的投资潜力仍未得到中国的充分开发。

 (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共同制定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从2002年开始商务部首次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统计,2004年开始有了相对全面的统计数据。表中数据2004—2006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统计情况。)

从商务部的投资统计来看,中国对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的投资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投资增速较快。波兰从2007年的进1亿美元到2亿多美元,整整翻了一倍,捷克从2007年的近0.2亿美元到2012年的2亿多美元,增长了10倍。斯洛伐克从2007年的510万美元到2012年0.86亿美元,增长了近17倍。匈牙利从0.78亿美元到2012年的5亿多美元,总共增长了6倍多。如果从2004年开始计算,增速就更快了。二是占据中国对中东欧投资的绝大部分比重。2012年中国对维谢格拉德四国投资总计为10.0398亿美元,占到中国对整个中东欧16国投资(13.34亿美元)的75.3%。其中,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和斯洛伐克分裂列中国对中东欧投资的前5位。第三,占中国对欧盟投资很小比重。维谢格拉德集团占据了中国对中东欧投资的主要部分,但占据中国对欧盟投资很小一部分。2012年中国对欧盟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315.3824亿美元,对整个中东欧16国投资仅占对整个欧盟投资的4.2%。维谢格拉德集团占对欧盟整个投资的3.18%。因此,包括V4和中东欧国家的市场中国的投资仍有很大潜力可挖。[1]

那么,中国对维谢格拉德国家主要投资什么产品呢?具体情况见表2.

2、中国加快对中东欧和V4投资的原因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全面铺开以及“十五计划”期间(2000-2005年)  “走出去”战略的启动,中国开始在全球市场寻找投资机会。但中东欧国家一直把欧盟内部国家作为主要吸引投资对象,囿于欧盟大市场规则的不熟悉以及对中东欧国家的模糊定位,中国一直难以在该地区找到合适的投资机遇。

但“十一五”期间(2005-2010 ),中国的投资区域明显由港澳、北美、西欧向亚太、非洲、拉美、中东欧等地转移,中东欧地区投资潜力开始得到中国投资者的重视。

2010年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引发了欧元区持续动荡,进而对中东欧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就投资机遇来说,中东欧向中国展示了一个“窗口期”,具体表现为下列几点:

首先,债务危机直接促成中东欧国家投资环境的改变。2010年欧元区债务危机直接伤害到中东欧区域,导致该区域国家经济增长放缓。联合国《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针对2011年的调查指出,在欧洲经济发展前景持续不明朗、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以及大部分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很多国家采用吸引外部直接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使得2011年全球范围内一些国家的投资环境非常有利于外部投资者。据统计,比之2010年,对外部直接投资采取限制性政策国家的比例明显下降,约从32%下降到22%,而针对投资自由化和投资促进的具体政策越来越指向一些具体产业,如电力、天然气和水供应、交通运输和通讯等。中东欧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它们纷纷把投资促进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受此影响,对该区域的外部直接投资意愿显著增强。联合国贸易和开发会议2012年对世界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新欧盟12国(10个中东欧国家+塞浦路斯和马耳他)成为投资的热点之一,紧随东南亚、欧盟巧国、北美、拉美之后,其后则是东南欧和独联体区域国家(该区域包含8个未人盟的中东欧国家),领先于西亚、北非、下撒哈拉非洲和部分发展中国家。

其次,受债务危机影响,欧元区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无暇顾及中东欧,中东欧地区由一味“西向”开始“东张西望”,向东方国家(如中、俄)寻求更密切的合作机会成为其政策的显著变化之一。中东欧国家将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推进电力等清洁能源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通讯产业作为主要吸引投资的政策领域,鉴于中国在上述领域投资基础较好以及部分先发优势,且拥有的丰盈的外汇储备,一些中东欧国家纷纷争取中国的投资,各种投资论坛和投资促进活动在中国和中东欧多次举行。中东欧与中国的投资互动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水平。

而对中国乃至中欧经贸关系来说,抓住这一“窗口期”殊为重要。当下投资中东欧是中国实现出口产品升级和投资价值链延伸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一时机不但错过了占有该市场的机遇,而且错过了借助欧洲市场实现产业发展模式转变和价值链提升的重要时机。欧债危机导致欧洲国家实体经济萎缩,进口需求下降,也直接影响到欧盟对中国的进口。2010年中期以来,中国对欧盟出口的增速持续下降,2012年1季度陷人负增长。2012年第1季度欧盟非能源产品进口增速0. 8%,而中国对于欧盟的非能源产品出口增速是-2.28%,中国对欧盟非能源产品出口市场份额下降是1季度对欧盟出口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杂项制品(主要包括家具、服饰及配件、鞋制品等劳动相对密集的产品)和机械与设备出口是中国对欧盟出口的两大类产品,这两类商品在欧盟市场份额增速早在2004-2005年期间就开始了趋势性的下降,杂项制品市场份额绝对值在2011年开始下降,机械与设备产品市场份额绝对值目前还有非常缓慢的增长,但是增速已经趋近于零。上述趋势说明,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速下降已经积累一段时期了,是中国出口产品竞争优势出现明显下降导致的后果,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欧盟市场上出口竞争力已经在衰退,即便是资本密集型的机械与设备出口品竞争优势也几乎耗尽。要想改变这个下降趋势,不能指望或等待欧盟经济的复苏来找平损失,而是中国出口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竞争力提升和推动向产品生产价值链上游转移。加快出口产业升级,进而增进对欧投资就成为弥补中国最大出口市场负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着眼点。而中东欧地区人力、资本、产业等投资基础较好,并且获取欧盟技术和市场也较为便利,都为中国投资中东欧带来良好机遇。

事实上,中国已经开始意识到中东欧作为投资战略目的地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2011年中国首次与中东欧国家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经贸论坛。2012年4月温家宝再次访问中东欧地区,在中国一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框架下,中国做出了推动中国和中东欧务实合作的12项举措。2013年11月李克强再次访问中东欧国家布加勒斯特,并于各国领导人会晤,提出了发展双边关系的《布加勒斯特纲要》。中国上述官方动作似乎暗示了中国意图抓住中东欧投资机遇出现的“窗口期”,深度发展同中东欧国家关系的想法。

 

    (二)、维谢格拉德四国投资环境评估——中国的视角

1、投资指标的设定及说明

    本评估指标综合了标准普尔、惠誉、穆迪、大公、EIU、CROIC-IWEP、GI、ICRG几个评估指标,并根据中国投资战略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做出评估。评估的指标更大程度显示出中国的投资偏好,并加大对双边关系在投资中的权重。因此它是一个全新设计的投资指标评估框架。投资指标具体设定情况如下:

从投资分析结果来看,中国对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的投资环境有如下评估和分析:

    首先,从国别投资环境看,维谢格拉德四国明显优于大多数中东欧国家,从而成为中国投资者未来在中东欧的首选地之一。无论从投资的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环境看,均表现不错。四国投资环境指数位列榜首。分别是波兰第一,匈牙利第二,捷克第三,斯洛伐克第四。波兰的投资评估指数非常乐观,比较接近于西欧大国德国(92)、法国(90)德国投资环境。市场潜力和前景非常广阔。

其次,除波兰外,维谢格拉德国家乃至大部分中东欧国家市场规模不大。这使得看重市场规模的中国投资者来说,其经济投资环境指标被拉低,也是将来可能影响中国对中东欧投资的主要障碍。

再次,支点国家效应在中国对中东欧投资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双边关系发展对投资权重的影响较大。维谢格拉德国家大都占据较好的区位,是中国进入欧盟的重要平台,而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也因占据东南欧重要区位赢得中国投资者青睐。另外,双边关系发展对投资促进作用较大,如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的投资评估较高,双边关系起到重要作用。捷克则受双边关系影响较大,如双边关系得到改善,该国投资潜力会有进一步的大的提升。

最后,除塞尔维亚这一特殊因素外,欧盟成员国身份对中国的投资具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西巴尔干未入盟国排在队尾。

    (三)、投资模式与趋势

综合看起来,中国在中东欧及维谢格拉德国家投资体现出下列新的模式和特点:

首先,注重投资布局的整体性,推动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链的整体迁移。维谢格拉德占据明显的区位和比较竞争优势。通过绿地投资、并购、合资等方式将具体的生产模式落地中东欧(如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制造、信息和服务业以及农产品开发等),以中东欧为跳板进人欧盟、俄罗斯和土耳其等大市场,立足将产品生产和技术标准“欧洲化”,实现产品在欧洲市场生产、销售的区域内循环和升级,这是目前以及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在中东欧投资的主要特点之一。比起以往的投资,中国在中东欧的投资布局更具整体性特点,从交通运输(港口、机场、道路)到本地组装和分销(建设产业园)以及后勤设施(海运、航运投人以及集装箱公司建设、电信网络建设)建设。从原来只注重人员集中和静态销售的贸易城、贸易中心建设到更看重投资产业的多样化和价值链开发。上述投资策略使中国在中东欧投资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尤其是部分中东欧国家的地缘优势、产业基础、劳动力水平等。部分中东欧国家的“跳板”和“桥头堡”作用是中国所看重的。其中,波兰、匈牙利以及与中东欧邻近的希腊(购买港口)成为中国的重要选择地点。

其次,特色投资产业逐渐形成。中国目前在中东欧的特色投资产业基本成型,其投资方向基本上围绕着中国的技术、人力资本比较优势以及长期积累的先发性优势,并结合中东欧国家有实际投资需求的产业展开。这些投资产业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通信技术建设与研发、清洁能源投资(主要是技术投资)和机械制造与加工等。对此,维谢格拉德国家成为中国在中东欧的重要试验区。

再次,注重对中东欧地区重点国家的开发与合作,以点带面。中国发展同中东欧关系不追求一步到位,在整个区域全面铺开,而是更看重吸引投资优势较为突出或各种综合指标较为均衡的国家,波兰、匈牙利就是重点选择的对象。多年来,中国对波兰的对外直接投资较少,直至2007年中国投资者才开始注意到强劲发展的波兰经济。2007年,中国对波兰的直接投资约为9300万美元,2008年则增长了49%至1.4亿美元,2009年飒升约达3.75亿美元。中方的投资涉及到机械制造、通讯技术、矿产开发、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m匈牙利是中东欧地区中资机构和华商最为集中的国家,中国在匈投资涵盖贸易、金融、航空、化工、物流、地产、咨询服务业、通讯和电子制造等行业。2011年1月烟台万华聚氨醋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万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12.63亿欧元收购匈牙利宝思德化学公司96%股权,成为中国对中东欧最大一笔投资。从中国政府统计数据看,2010年中国的投资重点主要在匈牙利、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这几个国家。投资存量匈牙利是最高的,为465.7亿美元,其次是波兰(140.31亿美元)、罗马尼亚(124.95亿美元)、捷克(52.33亿美元)、保加利亚(18.6亿美元)、克罗地亚(8.13亿美元)、爱沙尼亚(7.5亿美元)、波黑(5.98亿美元)。对这些国家的重点投资势必带动对中东欧整个区域的投资。在这当中,对捷克的投资引人关注,因捷克是一个有较好投资基础的国家,但因双边关系问题影响到投资发展。

   (四)、维谢格拉德国家投资的问题与风险

首先,借投资将产业链整体迁移到中东欧,把中东欧作为产品升级、销售(分销)中心,实现中国产品生产、流动和销售在中东欧的本土化,借此打人欧盟、俄罗斯和土耳其市场,这是中国投资中东欧的举措之一。但欧盟国家很早就开始关注中国这种投资动向,一些欧洲议员明确表示,中国的投资如果能够为中东欧国家提供工作岗位并带来收益,将受到欢迎。如果只是将之视为出口集散地或者销售中心(Export Hub),欧盟国家会强烈反对。这也是为什么当中国在希腊或者拉脱维亚等投资港口时,会引发欧洲媒体关于中国“人侵”的猜疑和恐慌。欧盟内部这种抵制情绪势必与中国的投资战略发生冲突,如何协调将是一个挑战。中国和中东欧部分国家产业趋同性也不容忽视。波兰、匈牙利都公开宣称,它们是欧盟内部缩小版的中国,都以加工工业为主要特色来供给欧洲市场。

部分欧洲议员试图用中国加强中东欧投资作为杠杆,来“撬动”中国在某些问题上的让步,寻求与中国“对等”交易。公共采购就是一个案例,他们认为,如果中国公司想要加人中东欧的公开招标或公共采购中,欧洲公司只有在中国得到较好的对待,中国在中东欧才可能得到对等的机会。

其次,与中东欧密切联系的利益彼关者对中国进人中东欧市场表现出忧虑,进而进行限制。这里主要表现在欧盟、俄罗斯以及中东欧一些有影响力的政治和商业利益集团上。欧债危机发生后,中国对中东欧地区的介人已经引起了欧盟机构以及德国等的高度关注,猜测中国试图“分裂欧盟”,组成另一个“中东欧集团”。德国总理默克尔也质问中国为什么同中东欧单独搞双边会谈,并表示处在困境中的欧盟“不得不”接受中国的做法。2012年中国同中东欧会晤将要发表的联合公报事先呈送给欧盟机构审议,欧盟官方坚决反对公报提出的中国和中东欧关系“长期化”和“机制化”的提法。随着双方合作的深人,欧盟机构、相关成员国以及企业也会想方设法设置障碍。与中东欧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大国俄罗斯也对中国的做法表现出狐疑态度,表现相当敏感,担心中国势力逐渐进人其“后院”,挤占其贸易机会和政治影响力。中东欧国家的商业利益集团也是阻碍中国进人中东欧市场的重要力量,它们本身与中国在采购、招标问题上存在竞争关系,中国企业的进人势必对其生存构成挑战,因此,也会时常要求政府在准人规定、招标条件、签证、拘留等方面施加各种限制,保护本地企业。

再次,媒体的负面宣传,误导民意,对中国的投资行为构成压力。在中国进人中东欧时,当地部分媒体开始指责中国滥用公平交易规则和价格倾销来实行不公平竞争。一些智库建议,中东欧需要团结搞好经济外交,与中国进行砍价交易,防止中国利用成员国之间的矛盾来获取实际收益,中东欧和欧洲只有团结才能正确应对中国的经济“人侵”。还有智库认为中国的投资政策是受到了政治利益的驱动,中国需要欧盟小国的支持来对大国发挥影响力,在欧盟内部组成支持中国的小国联盟可能会推动欧盟实施有利于中国的决策。部分智库还认为,中国针对中东欧国家搞“划线外交”,经济潜力和政治态度与中国投资具体国家密切相连,如波兰和捷克通常得到来自中国与其实际规模不成比例的投资,因为政要们经常接见达赖喇嘛,批评中国人权。而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由于对中国采取全力支持态度而获得了不菲的投资回报。媒体的宣传,加上中东欧国家民众对中国不了解,而且转型后国家对中国制度的不认同,中国同部分中东欧国家如捷克、波兰本身在达赖问题、人权和宗教等问题上的矛盾就不少,这就推动了部分地区舆论环境对中国投资的不利。

第四,中国对转型后的中东欧国家不了解和不熟悉。苏东剧变后,中东欧国家首要任务是巩固民主,融人西方并加人欧盟。中国主要致力于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双方战略发展主导方向的不同导致双方一度曾经关系在冷战结束后疏远。中东欧地区国家众多,语言、文化、民族、宗教和历史发展复杂多样,加上地理位置遥远,国家变化较大,这为中国了解中东欧平添了难度。

一是中方劳动签证、工作许可和居留难,影响到对中东欧投资的扩展;二是社保问题仍未解决。我国与中东欧国家未签署社保协定,在当地中方企业人员须缴纳养老和失业保险,而工作期满回国时,所缴纳的保险费又不能退回,给企业造成了额外负担;中东欧国家为招揽投资一般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体制的掣肘而落实困难。这些问题都需要中国政府出面敦促中东欧国家政府加大相关政策落实或优惠力度。

最后,技术统计缺陷。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势增长了17.6%,创下了878亿美元的历史纪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自2003年中国商务部联合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权威年度数据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实现连续10年增长,2002-2012年均增速达到41.6%。未来,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以及企业竞争力逐渐增强,再加上资本项目的渐进加快开放,“海外中国”的量体将更为巨大。

关于统计数问题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商务部等部门的数据统计是采取自愿而非强制申报制度,因此,统计数据是很不全面的,无法全面反映中国投资相关国家的现实,比如中国在欧的餐饮、旅游和其他投资事实上难以准确统计。

而按照中东欧国家的反馈看,中国对中东欧投资统计还存在其他一些相关问题。匈牙利驻华大使库绍伊山多尔的说法,中国的投资统计是个大问题,会严重影响中国对中东欧某些国家的权重问题。比如中匈投资来说,匈牙利很多初级产品出口到德国,然后经德国再加工,转口到中国,这部分投资或者经贸数据是记在德国身上的,无法充分反映中国和匈牙利投资和经贸关系的现实。事实上,维谢格拉德四国与中国的经贸和投资关系同样存在着一个“德国因素”,因转口影响,而无法充分反映双边投资的现实。中国向匈牙利的出口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在匈牙利的跨国公司进行的全球采购的一部分。2012年欧债危机不断深化,欧洲国家实行的紧缩政策一定意义上也抑制了需求,由于匈牙利对欧盟的贸易依赖程度较高,因此,欧盟市场需求的萎缩给匈牙利的出口带来影响,进而传导到中国对匈牙利的出口。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首次出版时间为2015年12月。如转载,必须注明作者和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