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的巨龙:中国在中欧国家的影响力

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这一话题一直较具争议,在中欧更甚。讨论中国在某一地区的影响力时,通常是以经济投资和外交关系来衡量的。过去十年中,中国企业在欧洲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普遍增加,与之相伴随的是政治对话的增加。然而,中国参与欧洲工业和政治往往会引起两极分化的反应,因此,无论是从数据收集的角度(但缺乏足够的数据来分析中国的影响),还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想要准确评估中国在中欧的影响力并非易事。

2008年全球金融衰退以来,中国企业增加了对中欧基础设施和工业的投资,这成为西方政治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一些人声称,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中欧进行外国直接投资,可能暗含阴谋,它想挑起西欧和中欧的不和,来破坏或分裂欧盟的完整性。但其他人认为,这只是一种很正常的尝试,旨在扩大中国的海外市场,以满足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的需要。然而,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相互联系和一体化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中国对中欧投资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增长这么简单,因此,有必要对中欧关系和影响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本文将考察中国在中欧地区所施加的经济和政治影响,特别关注V4集团: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波兰。V4是中欧地区较具影响力的行动者,近年来,他们与欧盟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多,欧洲法院不久前裁定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共和国在2015年移民危机期间违反了欧洲法律,而类似的裁决还有很多。

为了更深入地评估中国在V4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有必要比较中国在西欧和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并评估中国的影响力(与日本、韩国甚至西方的影响力相比)是否优于其他国家,如果是的话,这种影响在长期和短期内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中国影响力的界定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开始涵盖中东欧地区的所有国家。“16+1”一带一路OBOR)(后改名为“BRI”)是为了增加中国与非洲、亚洲和欧洲的贸易,扩大中国海外市场和经济影响力,而制定的更为全面和现代化的措施。

中国并不是唯一一个寻求在V4或整个中欧地区加强合作的国家。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的中欧国家出台了更加开放的经济政策,旨在鼓励促进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和贸易。众所周知,2010年匈牙利总理欧尔巴(Viktor Orbán)上台后,启动了向东开放政策,吸引中国投资。同样,波兰的走向中国战略广泛促进了波兰企业与中国投资者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推出了许多旨在扩大能源、农业和技术合作的方案。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首次欢迎中国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能源及大中小企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但结果喜忧参半。虽然斯洛伐克总体上没有得到多少中国投资,但捷克共和国已成为中国投资论坛的东道主,同时还有一系列旨在扩大中捷在航空、运输和能源领域合作的小型项目。

欧洲和西方对中国影响力的解读不一而论,从那些认为中国是对欧洲的公然威胁,特别是对欧盟完整性的威胁,到那些认为中国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言过其实,国际事务中有比此更为紧迫的因素。然而,那些认为中国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影响,毋庸置疑会对欧洲安全产生威胁的人,有很充足的理由。Der Tagesspie的安娜·萨尔布雷(Anna Sauerbrey)写道:

中国地缘政治战略的核心是分裂欧洲。六年前(2012年),中国建立了16+1框架,旨在让16个中欧和东欧国家(其中11个是欧盟成员国)建立更密切的关系,以对有利于欧盟的政策产生影响。

尽管如此,一些人并没有将这种公然的敌对意图归咎于中国,而是认为中国增加投资是生活在一个日益相互关联和全球化的世界中的自然结果。此外,这种与欧洲,特别是中欧的接触,可能主要是出于经济需要,也会给被投资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和机会。维谢格拉德集团的分析师们在2018年经研究确定:

大多数分析人士相信,V4国家的政治动荡不符合中国的利益,因此不会对欧盟的统一构成威胁。

虽然这种观点不被西方主流分析人士接受,但也正在受到重视。维谢格拉德关于中国影响力的项目研究表明,将中国在维谢格拉德国家的经济影响力描述为有更深用意,甚至是恶毒的政治和战略的观点,可能会产生误导。亚洲研究所的Richard Q.Turcsányi指出:

指责中国试图通过“16+1”分裂欧洲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中国在这一地区缺乏这样做的动机,也没有什么有说服力的证据予以证明。

然而,尽管决策者对欧洲安全史无前例的重视,但如何应对当今欧洲面临的众多威胁仍然没有找到明确的道路。我们通常将欧洲面临的威胁分为两类:现存的,即预先存在的威胁;以及紧急的威胁。

(欧盟的)外商投资:严格审查

在日益一体化的全球化世界中,外国直接投资(FDI)在确定国际影响力方面起着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这种影响已经变得更加明显,中国从通过一带一路进行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到深化与中欧(特别是陷入困境的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再到目前的华为事件。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不再受地区、行业或部门的限制;在整个欧盟,中国的投资,无论是在基础设施还是技术方面,都已经深深嵌入了欧洲的生活方式。

因此,外国直接投资应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审查,应被视为一个对今后欧洲不仅与中国而且与许多其他全球大国打交道极为重要的问题,当然,这也是欧洲各机构都知道的一个问题。根据贝克麦肯齐律师事务所(Baker McKenzie)的一项研究,2018年,中国在欧洲的投资首次整体下降,成为头条新闻,但在法国、德国、卢森堡、西班牙、瑞典和中东欧的投资有所增加。2018年,中国在欧洲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为225亿美元,而2017年为800亿美元。在此之前,中国在中欧、西欧、美国和加拿大的投资均同比增长。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下降,这对中国在中欧的影响力有什么影响呢?首先,必须认识到,欧洲审查外国直接投资的机制可能并不完全可靠。

为此,欧盟机构在201811月商定的新的欧盟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机制反映了欧洲圈的一个共识,即外国直接投资可能会影响欧盟的完整性。然而,新的审查机制却没有基础性的操作指南,以帮助那些之前没有审查制度的成员国建立有效的审查机制(半数以上的成员国总体而言),只是寻求增进和完善委员会和成员国在法律确定性和透明度方面的现有合作。换言之,这一共识并没有为那些先前没有审查机制的国家填补这一方面的漏洞。

因此,一些人可能会觉得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担忧是不合理的。但至少可以证明,更全面、更严格的评估中国的影响力是合理的,欧洲机构的担忧不是没有理由的。

一种正当的恐惧:中国在其他地方的海外影响力

事实上,与西欧或美国的投资相比较,中国的影响力要广泛得多,也微妙得多。为了确保在欧洲基础设施领域的重大影响力,中国的投资往往谨慎的多;这一点通过加强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和收购欧洲各行各业的公司股份,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了。比如中国收购整个欧洲大陆航运港口股份的例子,就是试图建设影响力的极好体现。我们可以通过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来理解中国如何建立其对外影响力的。中国在非洲的投资非常多样化,包括基础设施、制造业、电信、农业、石油和采矿业。然而,最令人担忧的是,此类投资使中国政府能够发挥直接的政治影响力;非洲国家已经面临了来自北京的政治和军事影响,以中国为中心的泛非国防联盟目前正在中国官员主持的非洲峰会上讨论。中国在非洲媒体上的类似影响也很明显。

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与欧洲有什么关系?对一些人来说,答案是直截了当的:历史上,与许多西方国家相比,V4国家与欧盟的关系较为冷淡,捷克共和国的欧洲怀疑主义在成员国中最为强烈,波兰和匈牙利都卷入了与欧盟的争端。因此,一些西方分析人士担心,外国的广泛影响,特别是基础设施的直接投资,可能会加深V4和欧盟之间的隔阂。随着中国在西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稳步增长,欧盟在该地区的参与逐渐减弱,北京将会按照其非洲蓝图进一步对该地区施加影响。

虽然中国在非洲的问题与欧洲对未来的担忧直接相关,但中国参与巴尔干半岛情况,还需要考虑最近欧盟和西方国家的政治发展。由于法国总统的否决,北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的入盟谈判失败,欧洲与该地区的合作受到阻碍并不断下降。因此,在中国逐渐增加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的同时,欧洲的影响力正在减弱,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的政治失误,由此产生的联合效应反而为中国的参与助力加瓦。

难以下结论:中国是一个未知数

鉴于上述说法,将中国描述为一个未知数似乎有些讽刺。但是,很明显,要想了解和分析中国在中欧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必须克服三个障碍:

1.缺乏来自中国和中欧政府的经验数据,使得评估经济影响力极为困难;

2.对中欧与中国关系的评估受到意识形态和动机的严重影响,无论是反华还是亲华,都可能影响该地区正在进行的研究;

3.在中国问题上,欧洲的政策停滞不前,存在分歧。一些成员国欢迎与中国加强接触,而另一些国家则似乎在模仿美国对中国影响力的担忧。

因此,要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影响力问题,不仅需要欧洲当局,也需要各成员国作出努力收集更多的数据。但是,目前,在这方面积极行动的成员国几乎不存在。欧洲机构必须考虑与周边地区潜在的解约后果(如西巴尔干地区的例子),以及中国参与度的增加对其自身全球地位的潜在影响。

显然,从对中国在欧盟影响力的评估中得出的最具戏剧性的结论,往往被理解为担心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可能会削弱、甚至分裂欧盟,相应地,削弱跨大西洋组织的关系。虽然这些担忧有时可能过于夸张,但欧盟必须将西巴尔干半岛和非洲的例子视为警告信号,如果它拒绝与自己的邻国进行建设性地和解,修复之间的裂痕,那么其作为全球和地区行动者的地位将减弱。鉴于目前中欧还有其他较大的投资者,所以短时间内欧盟的地位并不会受到影响,但如果拒绝承认这种危险的存在,将是欧洲无法承受的重大错误。

 

EUROPEUM Institute for European Policy



原文附件链接Sleeping Dragon No Longer: China's Influence in Central Europe.pdf

摘编:胡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