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文明演进历程简述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简称波黑)位于东南欧的巴尔干半岛,面积51129平方公里,人口459万。波黑北、西、南与克罗地亚接壤,东与塞尔维亚和黑山交界。除26公里的亚得里亚海海岸线外,波黑几乎被陆地所包围。波黑是东南欧的新独立国家,19923月波黑通过全民公决宣布独立。波黑地处不同文明的缓冲地带,历史上受到不同文明和不同帝国的影响。即使在现代,波黑文明的演进也受到主要大国或国家集团的影响。波黑文明的演进反映了不同文明的交融与冲突,欧洲化的浪潮不可避免会对作为多民族和多文化的波黑产生重大影响。

从起源到基督教的分裂

自新石器时代,波黑地区就有人类居住。在铜器时代末期,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就被称为伊利里亚人的印欧人部落所取代。据历史记载,古代波黑最早的居民为伊利里亚人。伊利里亚人所说的语言类似于现代阿尔巴尼亚语,他们是东南欧最为古老的种族。种种迹象表明,伊利里亚人是早期雅里安人移民的后裔。伊利里亚人构成了希腊之前人口的核心,他们居住在巴尔干半岛的南部,并且深入到色里斯(今保加利亚、希腊和土耳其的部分土地以及马其顿东部)和意大利。古希腊作家将伊利里亚人描述为“野蛮人”和“非希腊人”,这表明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实际上看在文明间存在差异。

公元前4世纪和3世纪,凯尔特人移居波黑,迫使部分伊利里亚部落离开原来居住的土地。凯尔特人与伊利里亚人开始在该地区混居。虽然缺乏历史的证据,但一般认为波黑地区居住着许多讲不同语言的民族。

根据历史学家的记载,公元前229年,伊利里亚部落与罗马人发生首次冲突。约公元9年,罗马人征服伊利里亚人,吞并了现波黑的领土,将其并入罗马帝国的达尔马提亚省,伊利里亚王国因而瓦解。

罗马人到来后,在当地开发矿物资源, 开采矿山。部分伊利里亚人开始“罗马化”。沿亚得里亚海海岸和内雷特瓦河下游的土地的殖民化带来了更多的罗马定居者和罗马影响,因此罗马文明渗透到波黑。该地区的生活从总体上看类似于罗马,一切均合乎罗马模式,这包括道路建设、城镇开发、国家对众神之殿的祭礼以及顺从作为全部权力化身的皇帝。在许多地方都建立了温泉浴室,包括萨拉热窝西部的伊利扎。在波黑各地至今仍可见到公元1世纪到五世纪的雕像、镶嵌和墓碑。

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其宫殿遗迹在克罗地亚斯普利特仍可见)约295实行四帝共治,东西部各有两帝,一为正职,称奥古斯都,一为副职,称凯撒,最高权力属戴克里先。约314年,君士坦丁大帝将统一的罗马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到君士坦丁堡。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罗马帝国的首都在罗马与君士坦丁堡之间多次变动。395年,东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最终分裂。其分界线穿越波黑境内的德里纳河,波黑成为了不同帝国、民族、哲学和神学的缓冲地带。

南部斯拉夫人的到来:就在460年罗马帝国瓦解之际,包括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的斯拉夫部落移居巴尔干半岛。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在巴尔干半岛不同的地方定居,成为了巴尔干的永久居民,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南部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被称为斯拉夫人的土地,在约公元800年查理大帝统治时期,斯拉夫人在该地区定居,成为当地的永久居民。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被称为“斯拉夫人的土地”,后成为现代南斯拉夫的组成部分。南部斯拉夫人逐步接受了基督教,但是从一开始起南部斯拉夫人就受到了基督教不同教派的影响。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成为罗马天主教徒,采纳罗马字母,而塞尔维亚人成为东正教基督徒,采用西里尔字母。1054年基督教会正式分裂。基督教的分裂加强了德里纳河代表的宗教边界,德里纳河西部为今日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波黑,而东部为塞尔维亚、黑山和马其顿。

从第一个千年到科索沃战役

波斯尼亚曾为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王国的组成部分,其边界经常发生变动。925年克罗地亚首位国王托米斯拉夫统一了克罗地亚平原和沿海地区。1102年克罗地亚与匈牙利签订条约,同意让匈牙利国王担任克罗地亚君主,自此克罗地亚成为了匈牙利的附庸国。而塞尔维亚王国陷入停滞。由于拜占庭帝国最初控制了波斯尼亚,匈牙利王国和拜占庭帝国围绕波斯尼亚展开争夺。

10世纪,波斯尼亚国家开始成形,从德里纳河延伸到亚得里亚海。拜占庭、匈牙利以及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的邻国试图占领波斯尼亚,以扩张天主教和东正教,这对波斯尼亚的社会和法律地位构成了挑战。1130年,在波斯尼亚国王库林的领导下,波斯尼亚成为独立国家。波斯尼亚王国是在塞尔维亚国王斯蒂芬·奈马尼亚控制下建立的。与英王国和法王国相比,波斯尼亚王国是个小国。那时该地区最强大的帝国为匈牙利帝国、神圣罗马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库林王统治到1204年。库林王统治时期保持了和平,被称为库林王黄金时期。波斯尼亚发展成为了独立的和被国际承认的国家。库林统治期间,波斯尼亚保持了近30年的和平与稳定,由于与杜布罗夫斯克和威尼斯缔约,波黑的经济地位得到加强。库林的统治时期也标志着土生土长的基督教教派波斯尼亚教会争端的开启,该教派被罗马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视为异端。为了应对匈牙利利用教会政治获得波斯尼亚主权的企图,1203年库林举行了教会领导人会议,放弃异端。1204年库林去世后,匈牙利雄心未已,直至1254年入侵失败后雄心才有所减弱。

保加利亚基督教教派上帝之友会(Bogmilism)开始在波斯尼亚吸引信徒,因为波斯尼亚公国为抗衡天主教和东正教邻国的强大影响而接受上帝之友会。当13世纪上帝之友会在保加利亚和拜占庭已经根绝时,却在波斯尼亚茁壮成长,直到奥斯曼帝国在1463年控制了该地区。天主教和东正教都视上帝之友会为异端,迫害上帝之友会教友。天主教和东正教邻国的压力迫使波斯尼亚接近上帝之友会。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波斯尼亚人易于皈依伊斯兰教,因为他们既不是罗马天主教的朋友,也不是塞尔维亚东正教的朋友,避免了邻国设下的天主教和东正教陷阱。

在12世纪,波斯尼亚国家的建立是基于议会原则。1353年,当其伯父斯蒂芬·科特罗曼尼奇在与塞尔维亚国王杜尚的领土战争中战死后,斯蒂芬·特弗尔特科在15岁时即位。1377年,特弗尔特科加冕,波斯尼亚成为王国。在其统治期间(1353-1391年),波斯尼亚领土扩大到了最高峰,其领土从萨瓦河延伸到赫瓦尔岛和科尔丘拉岛。当他夺取了圣萨瓦修道院时,他自封为波斯尼亚、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的国王,但他并没有对塞尔维亚运用其权力。1391年特弗尔特科去世后,波斯尼亚开始衰落。

1389628日,塞尔维亚国王拉扎尔在科索沃波尔耶迎战入侵的奥斯曼帝国军队,奥斯曼苏丹战死,拉扎尔国王被俘获后处死。苏丹之子继任新的苏丹。科索沃战役成为了塞尔维亚民族传说,塞尔维亚国王被视为民族英雄,科索沃战场也被视为历史遗迹。科索沃战役是奥斯曼帝国数个重要战役之一。在科索沃战役之时,奥斯曼帝国已经占领了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波黑的大批土地。1463年波斯尼亚陷落,1482年黑塞哥维那陷落。在科索沃战役64年后,148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在匈牙利支持下恢复的“波斯尼亚王国”直到1527年才屈服。

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的波黑

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克罗地亚与匈牙利联盟。克罗地亚将逃离奥斯曼入侵的塞尔维亚人安置在与波斯尼亚的边境。这一地区为克拉伊纳地区或边境。“人墙”成为了奥斯曼帝国推进的障碍。1463年土耳其军队征服波斯尼亚王国,征服者穆罕默德夺取了巴博瓦茨城堡,结束了科特罗曼尼奇王朝的统治。1533年,苏丹苏莱曼穿过波黑,进攻奥地利,抵达维也纳城门,但最终被击败。1571年,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在勒班多战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打败,失去了对地中海的控制。从此,奥斯曼帝国开始走下坡路。1683年,奥斯曼帝国再次兵败维也纳,奥斯曼帝国不得不结束了对西方的扩张。

奥斯曼帝国征服波斯尼亚标志着波黑新的历史时期的来临,波黑地区政治和文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尽管波黑王国被征服,其高层贵族被处死,但是奥斯曼帝国通过设立波斯尼亚行省,保持了波斯尼亚的历史名称和领土完整,波斯尼亚特性因此得到保持,这在巴尔干被征服的国家中实属特例。

奥斯曼帝国占领了欧洲的近1/3,但对宗教多样性给以宽容。尽管奥斯曼帝国并不强迫宗教皈依,但是只有穆斯林才可以拥有财产、投票权和参与政府,而非穆斯林必须纳税。非穆斯林可以信仰其宗教,进行审判活动,并在社区事务中行使其权利。在土耳其统治期间,许多波斯尼亚人皈依伊斯兰教。大部分斯拉夫人皈依伊斯兰教,成为波黑穆斯林。在经历了1个多世纪后,穆斯林成已占波黑人口的绝对多数。奥斯曼帝国苏丹在波黑建立许多金碧辉煌的清真寺,并设立基金资助学校、伊斯兰神学院、图书馆、孤儿院、施舍处和救济院。具有特色的波黑穆斯林文化逐渐形成,这体现在建筑、文学、社会习俗和民间传说上。信仰基督教的农民仍为农奴,但是基督教家庭的男孩被迫强制与其家庭分离,被奥斯曼帝国培养成为苏丹的仆人、士兵或高官。禁卫军是奥斯曼帝国将非土耳其人融入帝国结构的方式。15世纪当奥斯曼帝国已经控制了波黑之时,波黑的人口发生了变化。西班牙和法国的宗教迫害仍在继续,许多犹太人开始到萨拉热窝定居。他们在波黑找到了宗教宽容的沃土,并形成了活跃和强大的社群。西班牙系犹太人在萨拉热窝社群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581年,犹太人在萨拉热窝建立了第一座犹太教堂。基督教社群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圣芳济会和天主教受到帝国法令的保护,但是法令的保障经常遭到忽视,因此其信徒日益减少。最初仅限于黑塞哥维那和波德里涅地区的东正教社群向波黑全境扩散,在19世纪前非常兴盛。由于奥斯曼帝国与天主教国家如克罗地亚、奥地利和匈牙利的持续战争,而东正教国家如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已被占领,天主教与东正教相比在波斯尼亚处于不利地位。

奥斯曼帝国对波黑社会影响深远。新的城市带有伊斯兰和东方特色。经济上实行封建土地所有权土地制度。土耳其人建立了行政和军事区(sandjaks)。到1541年,奥斯曼帝国征服了斯拉沃尼亚和匈牙利的大部分领土。在此后的一个世纪内,波斯尼亚行省的大部分并非边陲,因此保持了相对的和平。许多城市如萨拉热窝和莫斯塔尔得以建立,并成为了贸易和城市文化的中心。在这些城市,苏丹和省长出资修建了许多建筑,如萨拉热窝的阿齐亥斯陆贝克清真寺和莫斯塔尔的老桥。此外,许多波斯尼亚人在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和文化史中享有显赫地位。一些波斯尼亚人对奥斯曼文化具有持久影响,波黑涌现出了神秘家、学者和杰出的诗人。

1580年起,波斯尼亚地区由帕夏行政当局统治,这是对波斯尼亚实体的承认,波斯尼亚包括现代的波黑和斯洛沃尼亚、克罗地亚、达尔马提亚和塞尔维亚的一部分。1592年,土耳其人从哈布斯堡帝国占领了要塞比哈奇,奥斯曼帝国占领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的一部分和匈牙利。1683-1697年奥斯曼帝国在与奥地利的战争中败北,1699年的《卡尔洛维茨和约》奥斯曼帝国将斯拉沃尼亚和匈牙利割让给奥地利,波斯尼亚北部、西部和南部的历史边界得以确立,波斯尼亚的西部和北部边界成为了奥地利和奥斯曼帝国的分界线。1716年奥地利占领了波斯尼亚北部和塞尔维亚北部,到1739年贝尔格莱德条约签署后上述领土又回到了奥斯曼帝国之手。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内,尽管边界战争不断,但边界保持不变。

奥斯曼帝国和奥地利和威尼斯之间的战争使波斯尼亚陷入贫困,导致了人口的大迁徙。来自匈牙利和斯拉沃尼亚的穆斯林在波斯尼亚定居,并融入当地波斯尼亚人之中。而主要来自科索沃、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的塞族人则受奥地利皇帝之邀在波斯尼亚边界之外的斯拉沃尼亚和边屯区定居。

17世纪90年代,波斯尼亚维齐尔搬出萨拉热窝,但是此后不可能再回到萨拉热窝,只得在特拉夫尼克居住,行使有限的权力。当地的权力逐渐由世袭官员军事首领所掌握。强大的当地机构的存在使波斯尼亚能够抵制奥斯曼苏丹19世纪初发布的改革措施。1826年,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进行军事改革,取消禁卫军制,此举遭到了波黑当地禁卫军的抵制。1827年和1828年奥斯曼帝国两度攻打禁卫军要塞萨拉热窝。1831年波斯尼亚军事首领胡赛因·格拉达希采维奇发动起义,并囚禁了维齐尔。1381718日,格拉达希采维奇率领的波斯尼亚军队在科索沃与奥斯曼帝国大维齐尔统率的军队展开激战,重挫帝国军队。1832年5月17-18日,在萨拉热窝外格拉达希采维奇率部与帝国军队展开决战,由于黑塞哥维那援军与苏丹军队并肩作战,起义军最终被击败。5月31日,格拉达希采维奇被迫流亡奥地利。他就回国问题与波斯尼亚与苏丹展开谈判,但最终允许回到帝国,但不许进入波斯尼亚。格拉达希采维奇最后移居贝尔格莱德和伊斯坦布尔。1834年8月17日,格拉达希采维奇神秘死亡。格拉达希采维奇被视为是波斯尼亚民族英雄,是波黑历史上最受崇敬的人物之一。

尽管波斯尼亚争取自治的起义陷于失败,但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仍在持续,奥斯曼帝国对波黑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878年。

奥匈帝国时期的波黑

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波斯尼亚人一方面进行与奥地利和威尼斯进行防卫战争,另一方面在奥斯曼帝国内部争取自治权。所采纳的奥斯曼制度(地主、首领和禁卫军)被公认为是波斯尼亚的制度。1831-1832年格拉达希采维奇争取自治的运动最终确定了波斯尼亚在奥斯曼帝国内自治权的界限。19世纪60年代,改革为波斯尼亚带来了省的自治权。到1853年与俄国的克里米亚战争,奥斯曼帝国在该地区失去权力,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获得了影响,特别是在塞尔维亚和黑山。1877年俄国沿多瑙河和在亚美尼亚成功发动了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但是,俄国宣称巴尔干事务是欧洲应解决的事务。

1878年为波斯尼亚历史的关键年。19世纪初在西欧开始了历史学家所称的“人民之春”。许多国家从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民族国家理念中获得鼓舞,塞尔维亚人、波斯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也参与了这一运动,要求更多的自由和独立。塞尔维亚人在世纪之初就起来反抗奥斯曼帝国,并最终获得独立。当克罗地亚人起来反抗匈牙利人时,匈牙利人也在与奥地利人发生冲突。

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奥匈帝国开始介入巴尔干。奥地利支持塞尔维亚王国(独立斗争),将其影响扩大到了三个有塞尔维亚少数民族的临近地区,北部的匈牙利人主导的伏伊伏丁那、西部波斯尼亚穆斯林主导的桑贾克和南部阿尔巴尼亚人穆斯林主导的科索沃。在1875-1878年基督徒在波斯尼亚的反叛后,东方危机出现。1875年黑塞哥维那爆发了基督教农民的起义,起义蔓延到波斯尼亚和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对起义的强力镇压迫使邻国进行干预,1876年塞尔维亚和黑山对奥斯曼帝国宣战。1877年俄国为支持塞尔维亚、黑山和保加利亚。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危机在1878年柏林会议达到顶点,会议授权奥匈帝国占领波斯尼亚。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大部分由奥地利占领和管理,尽管法律上仍属于土耳其的组成部分。在波斯尼亚人的抵抗之后,奥匈帝国确立了在波斯尼亚的权威,使波斯尼亚成为在其历史边界之内的“独立实体”(Corpus Separatum)。这意味着波斯尼亚获得了实质性自治,既不属于奥地利,也不属于匈牙利。波斯尼亚进入了欧洲国家的行列。1908年奥地利兼并波斯尼亚,以阻止塞尔维亚和奥斯曼帝国对该省的领土要求。1910年,波斯尼亚建立了包括所有民族代表的议会。

奥匈帝国占领军很快镇压了波斯尼亚内部的武装抵抗,但是波斯尼亚内部(特别是黑塞哥维那)仍很紧张,穆斯林持不同政见者移居国外。不久波斯尼亚实现了相对稳定,奥匈帝国当局能够着手实施旨在使波斯尼亚成为“模范殖民地”的社会和行政改革。由于目的在于形成有助于驱散甚嚣尘上的内部斯拉夫人的民族主义的政治模式,奥匈帝国当局为修改法律、推行新的政治实践和现代化确实做了许多工作。在奥匈帝国统治时期,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经历了经济和文化的变革。正是这一时期,克罗地亚知识分子产生了为所有南部斯拉夫人建立独立国家的想法。

波斯尼亚在奥匈帝国统治期间,现代化进程有所推进。萨拉热窝日益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1880年,萨拉热窝修建了统一的上、下水网络。沿着贯穿全市的米列亚茨卡河,教堂、议会大楼、火车站、工厂等一系列现代建筑相继落成。1888年2月1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国家博物馆成立。尽管奥匈帝国在波斯尼亚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但是奥匈帝国致力于多元的多信仰的波斯尼亚国家(偏向于穆斯林)的理想的政策并没有遏制住甚嚣尘上的民族主义浪潮。19世纪中叶,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国家地位的观念已经从邻近的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传播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天主教和东正教社群。这种观念已根深蒂固,以至于难以普遍接受类似的波斯尼亚国家的主张。到20世纪初期,民族主义已经成为了波斯尼亚政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的思想已成为巴尔干地区受欢迎的政治意识形态,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也不例外。1908年奥匈帝国正式吞并波斯尼亚的行动增加了民族主义者的紧迫感。1914年塞尔维亚要求获得亚得里亚海出海口,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关系紧张。1914628日,激进的塞尔维亚学生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该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策划暗杀行动的黑手党的目标是使波斯尼亚脱离奥地利,塞尔维亚获得波斯尼亚。费迪南遇刺后,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宣战。该事件的连锁反应波及整个欧洲。俄国支持塞尔维亚,德国支持奥地利,反对俄国;德国通过比利时攻击法国;英国对德国宣战。塞尔维亚人与盟友并肩作战,而克罗地亚人与德国和奥匈帝国站在一边。大多数波黑穆斯林忠于奥匈帝国,波斯尼亚塞尔维亚人则被驱逐出波黑,迁居塞尔维亚和黑山,或者遭到屠杀。尽管参加不同的交战方军队的波斯尼亚人在战争中有所伤亡,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本身避免了战争的毁灭性打击。

南斯拉夫时期(1918-1992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的寿终正寝。一战结束后,波斯尼亚并入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1628日,王国议会决定建立塞尔维亚领导人主张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大部分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的代表投票反对或没有出席会议。1929年王国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南部斯拉夫人的土地),塞尔维亚国王在王国中拥有绝对权力。南斯拉夫王国是塞尔维亚人主导的王国,而非克罗地亚人设想的多民族国家。南斯拉夫国家的主要意识形态冲突是塞尔维亚的中央集权和克罗地亚的地方分权之争,这一冲突在波斯尼亚的主要民族中也有反应。

新的王国从成立伊始就深受民族仇恨、宗教敌对、语言障碍和文化冲突之害。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人经济上的差别增加了双方的敌对。克罗地亚人认为他们受到前所未有的压迫。但是,紧张和仇恨更多地起源于地区边境之外,因为邻国继续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未解决的冲突而烦恼。

民族主义在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地区得到增强。克罗地亚民族主义者与意大利和德国法西斯联合,组建了乌斯塔莎;忠于王国的塞尔维亚人成为了东正教的捍卫者,组建了切特尼克。塞尔维亚王国为迎合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而走向独裁,加剧了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人之间的紧张。穆罕默德·斯帕霍领导的穆斯林则与克罗地亚人结盟,以平衡塞尔维亚的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造成了地区局势的动荡。二战爆发后,德国、意大利和匈牙利占领南斯拉夫约四年,克罗地亚与轴心国和法西斯运动结盟。在1941年入侵南斯拉夫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处在傀儡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的管辖之下,成为了德国和意大利占领区的分界线。反抗占领的塞族人和犹太人等成为了法西斯暴行的牺牲品。克罗地亚的乌斯塔莎犯下了针对塞族人的暴行,甚至建立了集中营和灭绝营。波斯尼亚的犹太人遭到迫害和屠杀,犹太人象征和犹太教堂遭到损坏或破坏。为对抗乌斯塔莎的暴力,塞族的切特尼克和游击队应运而生。最初西方盟国承认切特尼克为南斯拉夫流亡政府的合法代表,他们与德国人作战,并以自己的暴行惩罚乌斯塔莎。最终,盟国支持铁托领导的游击队。波黑穆斯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非常复杂,因为他们被克罗地亚乌斯塔莎和塞尔维亚切特尼克夹在中间,对于乌斯塔莎和切特尼克均感到失望。当游击队日益有别于切特尼克后,穆斯林开始加入铁托领导的军队。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是游击队抵抗运动的中心之一,共有人民解放军的23个旅。保守地估计,波斯尼亚人在战时死亡的人数为约30万。

19431129日,在波黑亚伊策市召开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以铁托为首的临时政府即南斯拉夫全国解放委员会,在战后建立各民族平等的联邦共和国。会议决定基于波斯尼亚各民族平等的原则,波黑为南斯拉夫国家中独立的单位。波黑将按照哈布斯堡帝国时期的边界成为南斯拉夫联邦的一个共和国。同年,铁托领导的共产党游击队成功说服盟国联络委员会,游击队能够击败外国侵略者。在盟国的支持下,铁托将不同的派别的游击队组成了统一的军队,对轴心国军队实施了有效打击。

1945年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成为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组成部分。1947210日签署的《巴黎和约》对新南斯拉夫的国际边界予以确认。 

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在初期与斯大林领导的苏联保持着密切关系,但是不久南苏关系破裂,铁托着手建设具有南斯拉夫特点的社会主义。“铁托主义”应运而生。铁托主义使铁托作为“不结盟国家”南斯拉夫领导人在冷战时期发挥重要作用。铁托以严厉措施对付民族主义的表达。其权威主义治国方式成功地使南斯拉夫内部保持了和平。铁托压制民族主义活动分子,如囚禁民族主义活动分子如穆斯林的伊泽特贝戈维奇和塞尔维亚族的卡拉季奇等。

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建立之初,波黑只有两个民族即波黑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1968年南斯拉夫宣布波黑穆斯林即波什尼亚克族为独特的民族。1974年宪法扩大了共和国的政治和经济独立性,给予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自治地位。1974-1980年南斯拉夫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为南斯拉夫的解体作了准备,为巴尔干新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198054日,南斯拉夫政治强人铁托元帅逝世。铁托逝世后,对中央集权的政府控制不满日益升温,与其他东欧国家一样,南斯拉夫经济陷入停滞。由于西欧经济的萧条,大量南斯拉夫工人回国。南斯拉夫在美国和苏联间作为不结盟国家的有利地位不复存在。南斯拉夫内部不同民族的民族主义要求和扩大自治权的呼声日渐高涨。恶化的经济形势导致了民族关系紧张。其他民族担心塞尔维亚的控制。1981年春科索沃塞族当局与要求科索沃成为第七个共和国的科索沃阿族发生冲突,南斯拉夫出动军警平息了示威。19865月,米洛舍维奇当选塞尔维亚共盟领导人。1989628日,科索沃战役纪念日,米洛舍维奇发表了具有民族主义情绪的演说。19893月,塞尔维亚取消了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的自治地位。铁托的多民族的南斯拉夫正处在分崩离析之中。

1990年的选举中,只有黑山和塞尔维亚的共产党赢得选举胜利,其他共和国民族主义政党获胜。民族主义政党的获胜在许多方面是对日益扩大的塞尔维亚权力的畏惧所做出的反应。在选举之后,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放弃了统一南斯拉夫的主张,宣布脱离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向选民许诺在克罗地亚的历史边界内建立强大、民主和独立的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则强调,在南斯拉夫的废墟上,必须重新划定塞尔维亚的边界,因为未来的塞尔维亚国家应当包括所有塞尔维亚人居住的区域。1992229日和31日,波黑就独立举行全民公决。全民公决遭到了许多波黑塞族人的抵制。32日,波黑宣布全民公决结果,独立获得通过。46日,欧共体宣布承认波黑为独立国家。

1945-1992年期间,波黑保持了和平与繁荣。由于波黑在南斯拉夫联邦中处于地理位置的中心,南斯拉夫选择波黑作为发展军事工业的基地。因此,波黑储存有大量的武器,并有大量军事人员驻扎。作为1950年代初南斯拉夫较为贫穷的共和国之一,波黑利用拥有众多自然资源的优势促进工业的发展,其经济很快得到复苏。南共联盟关于各民族的“兄弟关系与团结”的思想非常适合波黑多民族社会,波黑在南斯拉夫时期文化繁荣,社会兴旺。由于选择萨拉热窝为1984年冬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波黑文化上的优势达到了顶峰。波黑继续作为多民族社会存在,波黑三个民族波黑穆斯林、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相处和睦。到1990年波黑穆斯林占总人口的约43%,塞尔维亚族占31%,克罗地亚族占17%。波黑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被认为是南斯拉夫联邦政治的“死水”,自1970年代波黑政治精英开始崛起于政坛,一些波黑穆斯林在南斯拉夫外交使团供职。在南共联盟内部,波黑的杰马尔·比耶迪奇(曾任南斯拉夫总理)、布兰科·米库利奇(曾任南斯拉夫总理)和哈姆迪亚·波兹戴拉茨(曾任南斯拉夫副总统)的地位得到巩固。他们试图在体制内捍卫波黑的主权,在铁托逝世后的动荡时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杰马尔·比耶迪奇致力于加强波黑的地位。布兰科·米库利奇试图在波黑建立社会和民族平等的体制,强调要充分解放波黑穆斯林,将黑塞哥维那融入政治体制之中。哈姆迪亚·波兹戴拉茨在1980年代坚决反对米洛舍维奇试图修改给予波黑穆斯林主体民族地位的1974年宪法。他们的举措被加强了波黑在南斯拉夫内部的地位。在1970年代,波黑出现了穆斯林持不同政见者,波黑穆斯林的伊泽特贝戈维奇1970年发表《伊斯兰宣言》,表达他对伊斯兰教、国家与社会间关系的思考。1980年。伊泽特贝戈维奇撰写了《东方与西方之间的伊斯兰教》。19834月,伊泽特贝戈维奇与其它12位波黑穆斯林活动分子在萨拉热窝受审,伊泽特贝戈维奇以“攻击社会主义、企图在波黑建立伊斯兰国家”的罪名被判处14年徒刑(1年后最高法院核定为12年),8年之后伊泽特贝戈维奇成为波黑总统。

走向独立的波黑

波黑的独立之路并不平坦。1989年,伊泽特贝戈维奇成立波黑穆斯林政党民主行动党。199011月波黑举行首次自由选举,代表波黑三个民族的政党民主行动党(波什尼亚克族)、塞尔维亚民主党(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克罗地亚族)在大选中获胜。选举后由波什尼亚克人担任波黑主席团主席,塞族人担任议会议长,克族人担任总理。围绕波黑的前途,波黑三个主要民族立场迥异,波什尼亚克族主张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克罗地亚族主张独立,建立松散的联邦制国家,而塞尔维亚族则反对独立。19911024日,来自塞尔维亚民主党的议员以及其他政党的议员脱离波黑议会,成立波黑塞族人议会,这标志着1990年大选后波黑三族共治格局的结束。199219日,波黑塞族人议会宣布成立波黑塞族共和国(19928月更名为塞族共和国)。19911118日,克罗地亚执政党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在波黑的分支机构宣布黑塞哥-波斯尼亚克罗地亚共同体是波黑领土内单独的政治、文化、经济和领土的整体。在1991年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独立后,波黑于1992229日和31日就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大多数波黑塞族抵制了全民公决,公决的投票率为67%99.43%的投票选民赞成波黑独立。35日,波黑议会正式宣布波黑独立。46日和7日欧共体和美国相继承认波黑独立。1992512日,南斯拉夫人民军宣布撤离波黑,但是人民军的大部分指挥系统、武器和军事人员包括姆拉迪奇等留在了塞族共和国军队之中。克罗地亚族人组成克罗地亚防务委员会,作为自封的黑塞哥-波斯尼亚的武装力量。波什尼亚克人组成了波黑军队,但是波黑军队中约25%来自其他民族。19924月,波黑三族的矛盾激化,波黑战争爆发。三族军队为抢占领土,展开激战。战争初期,波什尼亚克族与克罗地亚族为一方与塞尔维亚族交火,后波什尼亚克族与克族关系破裂,双方也展开激战。战火在波黑3/4的土地上蔓延,波黑三族共有20多万人参展,其中波什尼亚克族11万、塞族8万、克族5万。塞族军队因为有南斯拉夫人民军留下的重武器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官兵,在战场上拥有绝对优势。到1993年底,波黑塞族控制了波黑约70%的土地,波什尼亚克族则只控制着10%的领土。19942月,北约对塞族军队实施有限的军事打击。3月,在美国的调停下,波什尼亚克族与克罗地亚族在美国签署华盛顿协议,两族决定建立波黑联邦,成立联邦军队。此后,波黑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1995830-914日,北约以萨拉热窝遭到炮击为由,对塞族阵地实施空中打击,摧毁了波黑塞族军队的通讯和指挥系统。波什尼亚克族与克罗地亚族组成的波黑联邦军队在克罗地亚军队配合下,在波黑西部向塞族军队发动反攻。波黑塞族丧失军事优势,被迫同意由南联盟派代表参加美国主持的和平谈判。

19951121,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南联盟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代表波黑塞族)、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代表波黑克族)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草签《波黑和平框架协议》。1214日,三国领导人在巴黎正式签署该协议,并立即生效。协议包括序言、10条正文、11项议定书。主要内容有:战后波黑将在其现有国际承认的边界内保持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并继承国际法主体地位;波黑内部由波黑联邦和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两个政治实体组成,双方分别控制51%49%土地;两实体在不损害波黑主权和领土完整情况下有权与邻国建立特殊关系,经议会批准可与他国及国际组织签订协议;波黑将组成统一的中央机构,中央机构在外交、外贸、关税、货币和公民权方面负有政策责任;中央机构的领导人均须在国际监督小组的主持下通过选举产生,选举须在协议生效后69个月内举行;波黑两个政治实体均可保留自己的武装力量,但各方军队须在北约部队和国际监督人员的帮助下实行绝对隔离;萨拉热窝作为波黑首都将保持完整统一地位,由波黑联邦管辖;所有难民均有权重返家园,并可对有关责任方提出经济赔偿要求;凡被海牙国际法庭指控犯有战争罪者,今后不得参与波黑政治生活。该协议的签署结束了历时近4年的波黑战争,为波黑和平与重建提供了基本保障。

波黑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发生的最惨烈的战争。最新的研究表明,波黑战争共造成10-11万人(军人与平民)死亡,180万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在有证明文件的伤亡的97207人中波什尼亚克族占66%,塞族占25%,克族占8%,而平民的伤亡人数中波什尼亚克族占83%,塞族占10%,克族占5%多。波什尼亚克族平民的死亡者中30%为妇女与儿童。波黑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波黑主要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遭到摧毁,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80%,战争损失据估计超过了1000亿美元。波黑因此从中等收入国家沦为了穷国。19957月在波黑联合国安全区斯雷布雷尼察塞族共和国军队和来自塞尔维亚的准军事部队屠杀了约8000波什尼亚克人(波黑穆斯林),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发生的最严重的惨案。2004年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院裁决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为种族灭绝。2007年国际法院表示赞同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院的裁决。战争期间所发生的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如集体屠杀、强奸、拘禁、驱逐和破坏等行为使波黑各民族的人民蒙受创伤,而且惨痛的经验将长期存在于波黑三个主体民族的民族意识之中。

在波黑战争期间,波黑穆斯林的民族身份经历了变化。1994年波黑穆斯林大会决定将波黑穆斯林改名为波什尼亚克族。波黑大多数穆斯林赞成新的名称。在波黑战争期间,确有来自穆斯林国家的圣战者自愿参战,与波黑穆斯林并肩作战,但是穆斯林圣战者对于战争进程并未起决定性作用。沙特支持的伊斯兰瓦哈比教派在战争期间进入波黑,与波黑的伊斯兰社区展开竞争,但是其影响较为有限。波黑首席伊斯兰律法师、乌拉玛会议主席穆斯塔法·采利奇强调波黑伊斯兰教的西方文明取向,对美国拯救波黑表示感谢。

波黑战争结束后,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波黑致力于经济转轨与经济重建。国际社会对波黑承诺的援助额达54亿美元。自1995年以来,波黑经济增长强劲。经济增长最初受经济重建的驱动,到后来则主要受私营部门投资的驱动。目前的国内生产总值已为1995年的四倍多,商品出口在过去8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20%2007年波黑为中等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为4900美元。波黑国内生产总值的约67%是服务业所创造的,工业和农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22%10%。波黑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2007年通货膨胀率低于3%。自1995年以来,波黑在经济转轨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波黑经济日益市场化。银行部门大部分已经实现私有化和现代化,金融改革处在领先地位。而国有企业私有化进展缓慢,私营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仍低于巴尔干地区其他国家的水平。初期的私有化导致了所有权稀释和公司治理薄弱。已私有化的企业对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波黑实行了贸易自由化,并通过签署中欧自由贸易协定加入了地区自由贸易网络。

自波黑战争结束至今,波黑在难民回返、财产归还和非军事化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生活已恢复正常。战时的领导人因战争罪行遭到审判。到2008年初,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已指控45位塞族人、12位克族人和4位波什尼亚克族人犯下战争罪。波黑塞族领导人克拉伊什尼克和普拉夫希奇以及克族领导人科尔迪奇已被定罪,而卡拉季奇等正在接受审判。波黑战争期间,波黑三族各有自己的武装,军队人数估计为41.9万,如今波黑已有统一的军队,军队人数大幅度下降,波黑只有1万的职业军人和5千预备役军人。波黑士兵参加了联合国在刚果、塞拉利昂、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利比里亚和东帝汶的维和行动。波黑战争结束后,北约在波黑驻有6万人的国际稳定部队,如今欧盟军队已接管了波黑的维和任务,军队人数只有2200人。

代顿协议签署后,波黑事实上处于国际托管状态,其选举产生的官员及政治进程都受到国际社会驻波黑高级代表的影响。代顿协议后的波黑的政治进程一直处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之下,其中高级代表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级代表署是监督代顿和平协定执行的国际机构。如果波黑政府官员阻挠这一协议的执行,国际社会驻波黑高级代表有权解除他们的职务。国际社会驻波黑高级代表也有权强行实施新法律。高级代表试图加强波黑的国家属性,加强国家机构的建设,提高决策的效率,以促进波黑加入欧洲大西洋结构,然而高级代表的治理不可能完全替代波黑国内的政治进程,波黑各族的民族和解、波黑政治的非民族主义化、波黑国家特性的加强以及波黑的宪政改革归根结底取决于波黑的国内政治的演化。高级代表可以推动波黑国内的改革,但不能完全包办或替代波黑的改革。迄今为止已有六任高级代表任职,目前国际社会正在考虑高级代表署结束其使命的问题。

代顿协议结束了波黑长达3年半的血腥战争,为波黑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但是,该协议如今已不能适应波黑加入欧盟和北约的需要,不能适应波黑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中央权力孱弱,实体权力过大,成为影响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超越代顿协议的宪法改革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代顿协议只给予了中央政府以有限的权力,但是在国际社会的干预下,波黑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加强,权力逐渐从两个实体向中央转移,波黑的国家属性得到加强,波黑建立了国家边防、统一的情报部门、安全部、国防部、司法部、国家法院和检察院,实行了统一的增值税,通过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设立了公务员委员会。在美国和欧盟的支持下,波黑八个主要政党的代表2005年开始就宪法改革问题举行会谈,就削减两个实体的权力、以总统制取代三人主席团、部长会议的地位等问题达成了初步协议。2006年3月18日,波黑主要政党就宪政改革达成协议,以简化政治结构,加强中央政府。2006年4月27日,宪政改革协议提交议会表决,波黑议会以两票之差未能通过宪政改革计划。塞族共和国反对将更多的权力移交给中央,目前宪政改革的僵局仍在持续。如果宪政改革久拖不决,将对波黑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波黑民族主义的影响力仍很大。民族主义政党往往从本民族利益出发来思考波黑的政治发展,对加强国家属性的举措并不积极,或者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2008年6月初,波黑塞族共和国总理多迪克在萨格勒布发表的“塞族共和国是国家”“波黑国家是强加的”的言论遭到高级代表的批评。

波黑外交政策的优先目标是加入欧盟和北约。近年来波黑在加入欧盟和北约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展。2005年11月25日,欧盟与波黑签署协定,正式启动稳定与联系协定谈判。由于波黑主要党派的领导人就落实警察体制改革达成一致意见,欧盟2007年12月4日与波黑草签了《稳定与联系协定》。2008年6月5日波黑主席团授权波黑总理什皮里奇6月16日与欧盟签署稳定与联系协定。波黑希望2010年获得欧盟候选国地位,2014年加入欧盟。2008年6月16日,波黑与欧盟签署了稳定与联系协定,波黑的欧洲前景获得了进一步确认。2015年6月1日,波黑与欧盟签署的《稳定与联系协定》获得批准,并正式生效。这是波黑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表明波黑在欧洲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初步进展。在国际代表署撤离波黑后,欧盟特别代表署将在波黑发挥作用,为欧盟驻波黑警察和欧盟驻军提供政治指导。欧盟在1991-2006年共向波黑提供了25亿欧元的援助,在2007-2011年间欧盟承诺向波黑提供4.4亿欧元的援助。波黑在加入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与前南国际刑事法庭的合作得到加强,一些战犯嫌疑人自首或被引渡到海牙。2006年12月14日,波黑正式获准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2008年4月3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北约首脑会议决定,邀请黑山和波黑两个西巴尔干国家加入北约专为致力于入约国家而建立的“强化对话机制”,同意在政治、军事、财政和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上与其强化对话,为其未来加入北约做准备。“强化对话机制”是致力于加入北约的国家必经的一个阶段,完成此阶段后才能进入“成员国资格行动计划”阶段。2010年4月23日,波黑加入北约“成员国资格行动计划”。波黑加入北约进入最后阶段。

波黑的欧洲前景已经显现,但是波黑能否回归欧洲,成为欧盟成员国,归根结蒂取决于波黑能否就宪政改革达成共识,能否进行必要的政治与经济改革,能否达到欧盟成员国的标准。波黑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波黑要真正实现民族和解,成为一个正常的欧洲现代国家仍有漫长的路要走。在代顿协议签署20周年前,塞族共和国执政党通过了一项宣言,威胁要在2018年举行独立公投,波黑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面临新的挑战。国际社会驻波黑高级代表因兹科2015年11月10日强调这是对波黑和平协议的重大挑战,国际社会绝不能对此予以容忍。波黑国内政治的不确定性无疑将影响其欧洲前景。